来源:世界儿童文学网  作者:王泉滔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汉乐府·长歌行》
   
   ——01——
   
   这几天,百姓营村正沸沸扬扬传说着一个啼笑皆非的故事。
   新学期开学,学校按照上级教育部门有关文件精神,让学生回家动员学龄童入学,学习文化知识。崔小强和他的小伙伴们吃过早饭,背着书包,挨门动员学生入学,他们走到村中一位老奶奶家里,问老奶奶上学不上学?老奶奶说不去。他们问为什么不去上学?老奶奶拄着拐杖从屋里走出来,笑呵呵地说:“我还没有八十岁哩,等我八十岁,再和你们一起上学。”
   百姓营村是典型的黄淮平原的农家建筑,崔家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四代同堂,人口多,院子比一般农家大了些。院子外是一片树林,属于崔家所有。树林不大,树木自然也不多,清一色疏朗地长着几十株大柳树。每株柳树下,有石桌和石杌供村民及过往客商唠嗑歇脚用。崔小强是这家的小主人,村里还有一帮和崔小强一样的快乐少年。
   沙颍河由黄河南岸的山麓脚下蜿蜒激荡向东南流淌,河流和百姓营村似有前世之约,距百姓营村近百里处,渐渐缓和平稳下来。湍急变成缓流,陡堤变成浅滩,从村后山坡由西向东走了几十华里,继续激流直冲向东南而去。百姓营村世世代代就像沙颍河水一样,生生不息,繁衍兴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片沃土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八节分明,四季如歌。今天要讲的故事就是百姓营村,一些小朋友的趣谈。虽说是口口相传,不是笔者亲身经历过的,但绝对是真实快乐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百姓营村附近有座学校,这所学校的建筑也不怎么样,所谓半砖半瓦,不过就是房屋墙根基垒了几层砖头、屋脊盖了几片青瓦罢了。土墙有罅隙,房顶茅草也不丰满,有缝隙露天,每逢刮风下雨,教室外大雨霏霏,教室内细雨濛濛,全班没有一个学习的。有的仰脸喝水,有的倚门望外,有的把煤油灯点燃放在靠北墙跟的课桌上,让从墙缝挤过来的风吹灭,一次又一次、乐而不疲地玩耍着,根本没把这简陋的学习环境所困扰,好像他们更高兴一些。每当此时,老师也不去管教他们,任其玩闹。
   有一次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学校”。崔小强在这篇作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我的学校,在小河流入大河交汇处,地理环境很好,可以和江南媲美,就是学校的教室破烂不堪。没有坚固的泥墙,裂缝很多,墙皮剥脱得很,房顶茅草稀少,白天能看到太阳,夜里能看到星星和月亮。每当风霜雪雨,外面风狂雨大雪飘,教室内风小雨细雪舞。啊!这就是我的学校,不如一座破庙好!”
   柏大梁老师看了崔小强的作文,哭笑不得。本来是想让同学们写篇热爱、夸赞自己学校的作文,却写成了这个样子。也不只是崔小强自己这样写的,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和崔小强描述的差不多。柏大梁老师也很无奈,要说表扬他们吧?作文把学校描写成这个破样子;要说批评他们吧?写得也算实事求是,没有理由批评他们。柏大梁老师只好对同学们说:“现在条件差,将来一定会好起来的。”这种“面包是会有的,牛肉是会有的,面包夹牛肉也会有的”教育方法,不知教育了多少代学生了。
   一些村民到比较繁华市廛里,不认识路标,分不清男女厕所,闹出的噱头,已成为百姓营村茶余饭后、闲谈唠嗑取笑的资料。尽管如此,大多数百姓营村人还是不懂得文化的重要性,反而以此为乐。
   百姓营村,大多数人对学习文化知识还没有什么感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好歹,看得很淡,上学不过就是识几个字、不当瞪眼瞎罢了。不过,作为教书育人的柏大梁老师,还有一些不愿意让孩子和自己一样愚昧的家长来说,对孩子的期望值还是相当高的、要求还是蛮严厉的。
   期望值再高,要求再严厉,新学期开学,学生没有新书是个大问题。


·上一篇文章:中篇儿童小说《借问谁家子 无忧美少年》2
·下一篇文章:《小燕子救妈妈》(五)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etwxw.cn/news/xiaoshuo/20814104251B866BKCDJ4FJ79CE3FF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