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中华文脉   阅读:

  原标题:【溯源甘肃】古代甘肃如何防疫抗疫

【溯源甘肃】古代甘肃如何防疫抗疫

  在古代中国,一批批大医在大疫中挺身而出。

【溯源甘肃】古代甘肃如何防疫抗疫

  两宋时期,发生了多次疫病流行,政府经常派医官到地方发放药物救济。宋代李唐的《村医图》生动描绘了医生救治病人的情况。

【溯源甘肃】古代甘肃如何防疫抗疫

  皇甫谧(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溯源甘肃】古代甘肃如何防疫抗疫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

  本报特约撰稿人 李清凌

  瘟疫是历史上多发的疫病,在传播地区,往往给民众造成巨大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在历史上甘肃也不例外。中华民族繁衍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与疾病抗争的历史。当前,中国人民正进行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物质基础保障,有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孕育的“中国精神”支撑,有前仆后继、不畏牺牲的医护人员顽强奋斗,英雄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各种疠鬼疫魔,取得抗疫斗争的最后胜利。

  1 甘肃历史上瘟疫流行的概况

  瘟疫,古书上一般写作“疠”“疫”或“疠疫”“疫疠”。距今5000年以前就已经见于传说,甘肃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历史上发生过的无数瘟疫疾病,除有社会或政治影响者才会被官私文书记载,其中又有少数可以流传至今,绝大多数都被历史的尘埃所湮埋,不显于世。据乾隆《甘肃通志》,宣统《甘肃全省新通志》《明实录》《清实录》等书记载,可以找到汉代以来的一些瘟疫资料,简述如下。

  东汉桓帝延熹(148—167年)中,在全国性瘟疫的大背景下,安定郡(治所在临泾县,位于今甘肃镇原县东南)人皇甫规发其骑兵征讨陇右叛羌,“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幸亏他处置得当,改从整肃地方吏治下手,奏免、诛杀一批贪官污吏,羌人感悦,十多万口归附,才没有造成大的社会动荡。

  西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秦雍二州发生大旱、瘟疫。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五月,秦州饥、疫、大蝗,草木牛马毛鬛(liè,牛马颈上的长毛)皆尽。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陇右地区发生饥荒、瘟疫,“死者相枕藉。”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七月,巡按陕西监察御史魏源奏言:陕西(包括今甘肃)所属军民大疫,政府“责令有司拨医调治”,结果是“官无药饵,致死亡者多。”这次大疫出现以后,政府下令调拨医药治疗,可官府没有很多医药资源,致使病人大都死去。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平凉等府“霜雪瘟疫,死者二千余人。”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九月,陕西庄浪等卫“瘟疫大行,军民死者二千五百余人。”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陕西包括今甘肃大疫,民众死亡甚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平凉、庄浪等处“大饥,人相食,疫疠死者甚众。”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春,大疫,庆阳、文县、庄浪、清水等处“旱、饥,人相食,流亡过半。”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隆德、灵台大疫。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靖虏卫(治所在今靖远县)、庄浪、伏羌(今甘谷县)、通渭等处年荒、瘟疫并作,“死者枕藉。”明毅宗崇祯十四年(1641年),兰州、狄道(今临洮县)大疫,“秦陇州县大饥,人民死者大半。”

  清朝甘肃疫灾频发。共有36个疫灾之年,平均每7.4年发生一次疫灾。清前期疫灾的重心发生在甘肃东部和南部地区,如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静宁、清水、两当旱、疫,“死者无算”。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庄浪、靖远瘟疫大作,“死者甚众”。中期疫灾重心开始偏向中部,到了后期疫灾重心基本分布在陇中,陇东和东南部地区。如清仁宗嘉庆十六年(1811年)七月,靖远县及挞喇赤堡(在今白银市平川区东南)、永昌等处大疫,“死亡相半”,即有半数人病死。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夏,皋兰县旱,疫疠流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静宁、灵台发生饥荒、瘟疫。

  2 瘟疫之后的社会景象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溯源甘肃】汉代甘肃地区的农业生产

下一篇:【文物中的历史】关陇道上的河峪摩崖石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