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艺术传播网 作者:佚名
我国造园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三代时期已有供帝王狩猎之苑囿,秦汉以后,除建造宫室外,兼及注意供游赏的宫廷园林。唐宋之御苑当以宋微宗营建之延福宫及寿山良岳最为宏伟。而私人园林于六朝唐宋亦有很大发展。古代园林建造大多与享乐生活有密切关系,然而经过历代匠师的创造,以人工设计建造天然优美的景物,点缀环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生活需要,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出现了繁盛的局面,皇家苑圃和私人园林的数量、规模都大大超越前代,特别在绘画、诗文影响下,在意境设计、气氛渲染上有着不少值得重视的创造。
明清两代皇家在建造官殿同时,以巨大的人力与财力不断地营建园林,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而达到高潮。皇家园林集中于首都北京,有附属于宫廷的御苑(如故宫御花园、乾隆花园及三海),也有建立在郊区风景胜地的离宫(如颐和园、圆明园等)。此外,在某些地区还建有行宫,其中承德之避暑山庄,尤具有巨大的规模。
包括现今北海在内的西苑,是明清时代皇城内规模最大的园林,它的历史可以远溯到辽代在这里建立“瑶屿行宫”,金大定年间又疏溶水道扩大湖面,将挖出泥土堆成小岛,并沿湖修建离宫。元忽必烈以这里为中心,修建大部,将宫阙建筑排列在太液池的东西两岸,巧妙地将巍峨的宫阙和旖旎秀丽的水上风光结合在一起,使这里成为皇城内御苑。明清两代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营建亭台阁榭,堆山叠石,使景色更加秀丽宜人。
西苑风景区是利用天然条件,以人工点缀美化环境的古代园林范例。全园以水为主,以高耸的琼岛白塔为中心。自琼岛前方观览,巍峨的团城和葱茏的琼岛上殿阁相连,金碧辉煌,自湖北岸遥望,碧波荡漾,琼岛及白塔浮现湖上,长桥卧波,湖岸婉蜒,一洗宫廷庄严呆滞之感而仿佛进入仙境。沿湖除北岸几组梵刹殿宇外,基本上是平缓柔和的轮廓线,散落布置着造型精巧参差错落临水而建的五龙亭、华丽庄严的小西天、天王殿、东岸一带更有清幽的濠濮涧,雅致优美的画肪斋等,构成为具有特色的“园中之园”。
明清皇家的离官主要在北京西郊一带。这里山峦起伏,水道纵横,经过历代开拓经营而越发秀美,佛寺禅林园林别业点缀其间,早就成为贵族文人宴游咏唱的胜地。又经明清两代大力兴建,特别是清代在这一带大规模的施工几无虚日,涌现出著名的畅春园、圆明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即颐和园)等“三山五园”。其中现今保存最完整和规模最大之园林为颐和园。
颐和园地处北京西北郊,距城二十华里,附近玉泉山有清冽的泉水,金代时山上即建有行宫,玉泉山泉水汇成瓮山前的大片湖泊(七里泊),元代时曾由此引水到大部,对运输及京都用水起过重要作用。明代称七里泊为西湖,瓮山前有长堤直延,山上建有圆通寺,湖中遍植莲菱,远处西山隐然如画,湖光山色,宛然有江南意趣,已成为人们流连忘返之处。清乾隆皇帝为了给其母庆贺六十寿辰,开始了以瓮山西湖为主体的清漪园大规模营建工程,并将瓮山更名万寿山,西湖名为昆明湖。清漪园的修建共用十五年时间,其间扩展了昆明湖面积,傍山临湖大兴土木,又在后湖沿岸修建仿江南的临水街市,基本上具备了今天的规模。造园耗费大量财力,在一八六○年、一九○○年两次遭到英法联军及八国联军的焚烧洗劫,慈禧太后为了满足其穷奢极欲的生活又两次挪用巨款进行修复,并更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作为封建皇帝的离宫,集当时南北园林建筑之长而兼备官廷、庭园之特色。全园包括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乐寿堂、玉澜堂、德和同等生活区及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的湖山游览区。政治活动区及生活区建设基本上是严谨的殿堂形制,装修布置豪华富丽,但院中布置假山遍植花木,一定程度上减弱官廷严肃呆滞的气氛,与园林相映成趣。
万寿山和昆明湖是全园的主体,占据了绝大多数面积,较成功地利用天然地势精心进行了点缀营建。万寿山是全园制高点,隆起于昆明湖北岸,在前山从下到顶布置了一系列气势宏伟的建筑群,层层排列,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从山腰的排云殿至山麓的佛香阁智慧海而达高潮,在中轴线主体建筑的两旁还布置有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登之可鸟瞰全湖景色。这些富丽的殿阁,以精美的形制和鲜明的色彩与山势和葱绿的树色相结合,构成壮丽优美的形象。而横贯山下的一条七二八米的彩画长廊象一条彩带一样将湖山游览区与生活区连贯起来,万寿山前的广阔的昆明湖,碧波荡漾,又筑以长堤将湖面分为三部,堤上遍植桃柳,又布置种种不同风格的桥,在形象及色彩上都增添了变化。纵目西望,玉泉及西山诸峰尽收眼底,巧妙地将园外景色收入园内,用借景手法扩大了视野,使景色更加壮美。
颐和园后湖后山古树参天,曲径通幽,与前山相比别有清幽境界,这里山上原建筑有藏式庙字,临湖有仿江南市肆的街道也都别具一格。颐和园湖滨及环山还布置了许多精巧的亭榭及优美庭院,特别是位于后湖东端的谐趣园,园中池水清澈,周围用曲折的游廊连接亭台楼阁,系仿自无锡寄畅园,具有江南特色。
遭到八国联军焚烧破坏而成为一片废墟的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园林中难得的杰作。圆明园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以后一百五十多年中续有修建。包括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部分,共占地五千多亩,有风景点一百多处,被誉为“万园之园”,从规模及建筑艺术水平上都超过颐和园。
圆明园建筑形式丰富多采,布局设计灵活生动。其中有供皇帝朝会的正大光明殿及官员的朝房,景色开阔的九洲清宴,湖面浩茫的福海,海中有按宋赵伯驹《仙山楼阁图》画意设计的蓬岛瑶台,园中还有包括300多间游廊殿宇的宗教建筑舍卫城,收藏四库全书的藏书楼文源阁,刊刻淳化阁帖的淳化轩,娱乐演戏的同乐园,仿江南市肆的暄闹的街道和仿农村景物的北远山村。其他如仿杭州西湖、苏州狮子林、海宁安澜园、江宁瞻园等名迹建造的景物更是举不胜举。值得注意的是圆明园还建造了西洋式的建筑群,并覆以中国式的彩色琉璃屋顶,楼前安装人工喷泉,将中西建筑形式成功的加以融合。这些不同的景色被匠师们巧妙而协调的分布于园内,各带有庄严、富丽、活泼、清幽、纯朴、雄奇、平淡、新奇等特色,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构成绝妙的天然图画。
圆明园在清代帝王生活中有特殊地位,他们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在此园居住,成为仅次于紫禁城的政治中心,在优美的宫苑殿阁中所收蓄着文物书画珠宝奇珍,成为宏伟富丽的艺术之宫。
位于河北省北部的承德,是清代帝王夏季避暑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地方。承德北部的山区森林密布,又是清代帝王秋季狩猎的极好围场。因此,从康熙到乾隆的八十余年在这里建成了宫廷、园林、庙字相结合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由于这里群山环抱,奇峰叠出,景色雄伟,幅员宽阔,因此富有另一番天然意趣。山庄的官殿区,以澹泊敬诚殿为中心,采用木结构,不加彩饰,在隆重庄严的造型中具有古朴的风致。以热河源构成的湖区风景,多数模仿江南景色,而北岸平原区的万树园古木参天绿草成茵,麋鹿成群,具有天然野趣,清帝每在这里搭设毡包篷帐野宴蒙古王公贵族。庄外东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别建有傅善寺、溥仁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象寺、广安寺等,其中普陀宗乘之庙系于乾隆三十二年仿拉萨布达拉宫样式建成,是在准噶尔叛乱平定不久,为接待青海新疆各族上层人物而建。须弥福寿之庙系乾隆四十五年为了接待后藏宗教首领班禅六世到承德朝觐,而仿照他在日喀则居住的扎什伦布寺的形式兴建的。这两庙在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分别仿前后藏喇嘛寺庙的风格,并融入汉族建筑艺术,以大红台为主体,鎏金铜瓦顶,风格独特,蔚为壮观。
私人园林在明清两代也有极大的发展,一些官僚士大夫巨商富户的深宅大院之中常有精致的园林池榭,风景幽胜处又建有别墅。他们或装点山林,或优游林下以娱晚年,因此,择地叠石造园蔚然成风。特别是在经济繁荣达官文人荟萃之地苏州、扬州、无锡、松江、杭州、嘉兴一带更为发达。前代园林得到修整与改建,新修园林争奇斗胜,私人造园出现前代未有的盛况。
苏州在明清为工商繁盛,文人荟萃,诗文书画及工艺美术异常发达的城市,名园众多为各地之冠。如沧浪亭(始建于宋),狮子林(始见于元),拙政园、留园、五峰园(始建于明),怡园、耦园、网师园、鹤园等(均始建于清)皆比较完整的保存到今天,致使苏州成为世界著名的美丽的花园城市。扬州在清代为盐商聚集之所,又是文人云集之地,清帝数次南巡,大事铺张,更促成此一地区园林之繁盛,至乾隆时自扬州北门沿瘦西湖至平山堂一带,楼台相接,园林相望,花香鸟语,萧鼓楼船,城中名园亦不下数十,此一盛况在《扬州画舫录》一书中可见其胜概。今存之瘦西湖各风景点及城中个园等犹见其水平高超。其他如上海之豫园、南翔之古漪园、北京之勺园、漫园均为著名之园林。
园林为综合艺术,其间又融合绘画、书法、诗歌、工艺诸因素,取自然之势加以人工之创造点缀,成为优美之游乐环境。山明水秀之郊野(如北京西郊,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可建优美之园林,尘嚣暄闹的都市城内也能以巧妙的手法择地度势叠山引水,创造出“城市山林”的清幽环境,如苏州诸园林即具此特色。私人园林不若皇家宫苑占有广阔之地,但更注意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丰富的景区,以创造动人的意境及无穷的变化,如入园处必曲径通幽,穿过花石小院渐入佳境。园内以重重庭院及花石分隔景区,布置以水为主点缀亭台桥榭创造平淡清新之境(如苏州拙政园),或堆山叠石奇峰罗列林木萧森,出现清奇之丘壑。又根据生活、游赏不同需要布置观赏、居住、品茗、宴游、小憩之建筑,考虑四时晨昏风雨包括流水声响竹影摇曳所产生之效果,对一台一阁一亭一轩甚至门窗家具的形制设计都极为考究,更由名人题咏集联,以诗歌书法点缀而引人玩味,在造型、色调、园艺多方面要求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叠石在明清造园中占有突出重要地位。优秀的叠石作品要求依地势高下创造丘壑,妙在开合变化取境自然,或雄奇,或浑厚,或玲珑,或奇巧,或峭拔,或平淡,或依墙而叠,或临水而筑。有的点缀疏竹小树如倪瓒绘画小品,有的山石浑厚,草木华滋宛然黄王气魄,不少叠石名家都有一定程度的诗画修养,从遗存至今多种风格的园林叠石中也可看到与绘画的相互影响。
·上一篇文章:仇英临摹保护古画
·下一篇文章:吴派的沈周、文征明及唐寅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etwxw.cn/news/baike/199182833DJA8KAH968J01IG27E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