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作者:荣启涵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专电(记者 荣启涵) 笔墨纸砚,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而今却越来越少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儿时,或许你也用过“一得阁”墨汁,现在是否还记得那独特的清香? 这个国庆假期,由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搭线,让品牌设计师与“老字号”配对,一场为老字号品牌升级的试验在大栅栏的劝业场文化艺术中心展开。 “除了书法、绘画,我们已经很少接触墨了,但记忆里对研墨、墨汁,仍有一种情节。”设计师朱小海这次负责对接百年老字号“一得阁”,在他策展的“大墨初醒”展台前,记者看到了用一得阁品牌概念设计的香水、指甲油、纸巾等一系列全新产品。背景板上,通过蘸墨浓淡不一的毛笔,拼成了一幅空灵的山水画。 同治四年,谢松岱在北京琉璃厂44号开设了第一家生产经营墨汁的店铺“一得阁”。在看似电脑打字替代书写的时代,老字号的墨汁是否真的远离人们生活? 据统计,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有千余家,而其中仅有20%到30%处于发展壮大中。大部分品牌由于观念陈旧、创新不足遭遇行业瓶颈,品牌重塑与升级面临挑战。 朱小海说,这次展览的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看待‘墨’,从美学层面、产品功能层面、生活方式等层面思考它跟自己的关系,挖掘这个品牌和墨本身独有的文化记忆和国民情感。 设计展上,一侧是“墨”的新生,另一侧的“宣纸”也在等待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作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课题的成果展示,“纸原”展区显得清雅别致。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原博告诉记者,这个以传统手工造纸的现代转化为主题的展览,希望用设计提升手工纸的实用性,促进手工纸的活态传承。 一条四米多的长桌上,摆满了全国各地不同的手工纸,安徽泾县曹氏宣纸、福建连史纸、贵州花草纸等几十种纸样,而这也仅是中国手工造纸的“冰山一角” 用手工纸做的灯饰、扇子、提包、工艺品陈列展台,“这些手工纸,在现代有很多被需要和被使用的可能性。”原博说,即使人们不再一页页用宣纸书写,但把他们做成信笺、本子等形式,变成可以经常触摸到的物件,也能在服务当代城市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给予使用者文化滋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要考虑把技艺传承下去,也要考虑如何传播给公众。”原博表示,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老字号”产品一样,都能在生活中“活过来”,成为一种活态文化传播体。
·上一篇文章:河北怀来举办玻璃艺术节
·下一篇文章: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学研究展”亮相陶溪川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etwxw.cn/news/61news/16109124437HK60I3KF01HACBFK2C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