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热度:


江苏省无锡市梅梁中学梅梁湖文学社 陈乐颖
 
——整理祖父遗物,偶得一笔记,翻阅品读,回忆涌上心头。作此篇,略叙一二祖父生平及个人回忆,兼以怀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觉得有些失礼,一直想写一篇关于祖父的回忆,但一直不敢写,怕家人见责。如今终于斗胆提笔,希望一切顺利。
祖父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家中祖辈,不知从哪一辈开始,几乎都是读书人,但并不富裕。祖父的父亲,大概是当时乡里一个教书先生,所以祖父兄弟姐妹几人,都有上学。祖父的祖父,大概也是读书人,曾见祖父回忆录中写到儿时坐其膝上读书一事,颇有意思。
祖父少年时,正好赶上文革。笔记中曾有长篇记过此事,大概无法忘怀,感触颇深。其时他与同学几人,从扬州乡下,步行去过上海(抑或是南京,印象我有些模糊,笔记被小心保存,不舍得拿出来翻阅),见过文革时期红卫兵争相出去的浪潮,见过写刘少奇同志的大字报,不以为然。后来他写到:“(文革)这一事对我影响颇大,对我一生中价值观的形成是颇有裨益的。”
祖父二十岁左右,赴南京师范大学上学,后回乡,在乡下教书,在各个学校调职,几经辗转。也曾任校长,后卸任,不久退休。
至于我记忆中的祖父,是典型的上世纪的文化人的形象,可以说他是一位典型的文人祖父。他总是戴着一副厚重边框的眼镜,慈祥宽厚,永远把他自己整理得很干净。他算是博学的,喜文章,写得一手好字,对于古文有些研究。
祖父爱花,书房里永远养着十几盆花木,闲时侍弄,兴致盎然。夏天,他伏案读书,做些笔记。阳光中,他周身的花木绿得发亮,草木的清香似乎在强烈光线的照耀下散发开来,清晰可闻,令人心旷神怡。前些日子我也写过关于祖父带我采荷的事情。有些回忆,真的是一辈子都会清晰的留在脑海中,渐渐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儿时是跟祖父母在老家待过一段时间的,虽然记忆不甚深刻,但也有所记忆,无事时,祖父会大半天或几乎一整天坐在书桌前。但他并非会缺席于生活,他时常在早晨和傍晚散步的时候,带着我在县城里转。他总是喜欢去报亭,买一份报纸,坐下来读。后来我长大一些,祖孙三人就回无锡了。马山地方不大,大抵没有报亭,他喜欢去银行,拿一份报纸,读完了放回去,有时候也会在早晨买菜时买一份带回来。总之,我记忆里,祖父好像每天都读报,无论闲暇或忙碌。
至于我的教育,祖父也不会缺席。他不会在小事上数落我,但是有些错误,他会把我叫到跟前,用平淡的声音,缓缓的讲道理。他不急躁也不会骂人,就只有只言片语,但是对我的影响应该不浅。
说到影响,其实有的时候我也会想,因为儿时与祖父的相处,我的很多兴趣和性格中最深层的东西,都受到了祖父的影响,我像他一样,爱花,喜欢文章和书画,我像他一样会在喜欢的事上坚持很久,会执着的守住我认为的道理,坚信要正直,不能委下身子去做人。甚至我会发现,我的不圆滑和固执也来源于他。一些东西,不会随着生命消逝,而是会传下去,作为人心中最深刻的东西保留下去。
我从来尊敬我的祖父。或许祖父对我父辈的影响其实不及我的祖母,但他对我的影响绝对会伴我一生。
所以我也无法忘记他的离去。我不是相信鬼神的人,但是跪在枯草环绕的碑前的时候我也会希望他在看着我。
祖父也不是优柔寡断的人,也不善于袒露感情。可惜最后我都没能见他一面,只是他走前几个月,还拉着我和表弟的手,说他一定会好的。
但是他终究没有熬过那个冬天。
他是家里的长子,家族很有威望的人,那天给他送葬的队伍长长的看不到头,可惜他再也看不到我们了。
我不会忘记祖父。也希望祖父能够在天堂安心,我们一切都好……

 (指导教师   丁连兵)




上一篇难忘童年

下一篇一棵松树的故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