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中国民俗文化   阅读:

  酒泉,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东临弱水,北跨长城,南阻祁连,西倚嘉峪,自古为通西域的孔道,隋时曾改名肃州。酒泉一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据《汉书·地理志》载:“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故曰酒泉。”唐代颜师古也说:“旧俗传云,城下有泉,其味如酒,故曰酒泉。”“酒泉”之称由此而来。还有一说,相传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征匈奴获胜,汉武帝赏赐御酒一坛。霍去病为让将士们共尝美酒,将御酒倾倒入金泉之中,与众同饮,故称此泉为“酒泉”。

  敦煌,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十六国前凉建都于此,北周改名鸣沙县,隋大业初复名,唐末废。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鸣沙山﹑月牙泉名胜;城西北有玉门关,西南有阳关遗址。

  鸣沙山·月牙泉,位于敦煌城南五公里,沙泉共处,妙造天成,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鸣沙山以沙动成响而得名。东汉称沙角山,俗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峰峦危峭,山脊如刃,经缩复初;人乘沙流,有鼓角之声,轻若丝竹,重若雷鸣,此即“沙岭晴鸣”。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始称月牙泉。水质甘洌,澄清如镜,绵历古今,沙不进泉,水不浊涸。铁鱼鼓浪,星草含芒,水静印月,荟萃一方,故称“月泉晓澈”。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张掖,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觻得(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北。晋改名永平,隋又改名张掖,移治今张掖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永昌以西、高台以东地区。十六国时北凉沮渠蒙逊曾建都于此。西魏时曾改为甘州。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甘州为张掖郡。当通往西域及漠北道路要冲;水草丰美,有畜牧之饶。境内山丹河及黑河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有“金张掖”“塞上江南”之称,遗存有大佛寺、木塔寺、黑水国城堡遗址及汉墓群、鼓楼等名胜古迹,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焉支山,两汉时期《匈奴歌》中有载:“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五代诗话·稗史汇编》有载: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故因山上盛开胭脂花得名。

  吟着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外风光。

  位于嘉峪关市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交界处的文殊山,是祁连山北麓坡地的一条支脉,隋曾名昆仑山,唐又称洞庭山,后建文殊寺称今名。又传说文殊菩萨曾居此得名。文殊山石窟开凿于北凉时期,具体年代不可考。清乾隆《重修肃州新志》载:“文殊山,(酒泉)城西南三十里。山硖之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内塑佛像……旧称有三百禅室,号曰小西天。”

  武威,原匈奴休屠王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击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四万余降汉,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西汉王朝开始向河西移民。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采纳张骞建议,欲招乌孙东还居浑邪王之地,乌孙东不肯归还,于是汉武帝决定在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后又置武威郡,以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武威由此得名。

  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西汉“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在西北设凉州刺史部,辖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张掖郡、陇西郡等十郡,大致管辖范围是今甘肃、宁夏及青海省东部。“凉州”一名由此始见,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如果有幸行至此处,便可吟一首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品一品诗人王翰当年的豪迈旷达。

  地名里的历史故事

  甘肃,是一个具有历史故事的地方。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地名,都可能隐藏着不广为人知的故事。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甘肃省文物局在大地湾遗址调研指导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下一篇:河西戍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