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角的第一幅画面,一座挂着“甘泉宫”匾额的宫殿内,立着两尊佛像,一位帝王正带着群臣礼拜。帝王下方的榜题上写着:“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匈奴,并获得二金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的大将霍去病在击破匈奴休屠王时确实获得了祭天金人。但金人有几个、长啥样、放哪儿了,这些战利品的后续故事最靠谱的《史记》《汉书》统统没记。
初唐·张骞拜别皇帝,现位于莫高窟第323窟
壁画榜题这段文字哪来的?《魏书·释老志》说:“案汉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讨匈奴,至皋兰,过居延,斩首大获。昆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降。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撰写《魏书》的魏收生活在佛教兴盛的北齐,显然接受了佛教信众改编后的说法。居于下方的第二幅画面是故事的主体,画中一位帝王骑着高头大马,身后一干侍从僚属。帝王的对面,持笏板跪拜者就是张骞。他们之间的榜题写着:“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如果说获得金人之后张骞又去了趟西域,那画中所绘应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再次委任张骞为中郎将,组了个三百多人的超级外交团,带足一直令西域羡慕的中华物产,第二次出使西域。这回主要是想跟与匈奴不合的乌孙结亲,劝他们东返故地,借此断了匈奴的右臂。正赶上了乌孙王昆莫家庭内部闹矛盾,劝人家东归的目的没达成。
汉·敦煌牍 来源于敦煌市博物馆
【汉代敦煌牍】
1980年,从汉长城千秋燧采集到一枚汉简,在长7.2厘米、宽4.3厘米的木片上,用汉隶写着“敦煌”两个大字,这就是现在收藏于敦煌市博物馆的“敦煌牍”。“敦煌”两个字啥意思?东汉应劭解释说“敦,大也。煌,盛也”,说白了就是又大又繁华的地方!可这种解释,怎么看都像望文生义,所以更多的人认为“敦煌”压根儿就不是汉语词汇,而是当地少数民族给这地儿的称呼。
名字看起来都这么广阔的敦煌到底有多大?西汉时敦煌郡下辖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六个县,包括今天的敦煌市、瓜州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一部分,总面积约八万平方公里。为啥要单独设郡?因为敦煌地理位置至关重要,素有丝路咽喉之称,守护好敦煌就等于守住了河西走廊的大门。
光有硬件还不行,关键还得有人!为了巩固这一交通要冲,汉王朝一面征发大批兵士到此戍守,一面从内地向这里移民。在中原吃不饱饭的穷人、受了灾的灾民、各种罪犯及其家属,还有说错话办错事受罚的上层人士,成为了大汉西部大开发的主力军。郡、县、乡、里层层管起来,大汉王朝在河西采用一套完整、严密、高效、畅通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营丝绸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西汉敦煌郡示意图 来源于敦煌市博物馆
这么多人来了吃饭问题咋解决?当然是种粮食,当时叫作屯田。说白了就是国家组织军队和移民在国有土地上和无主荒地上种田。中原人士的迁入,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敦煌地区农业的发展。河西的屯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边郡粮库充足,人民可耕可战,戍边力量大大加强。
到了西汉末年,敦煌郡人口达到3.8万,以移民和戍卒为主的汉族成为主体民族,并将敦煌发展成繁荣的农业区和粮食基地。建郡后的敦煌,与酒泉、张掖、武威连成一线,不仅是大汉王朝西部的重要安全屏障,更成为维护丝路、经营西域的重要物资基地。
冰河莫高窟 孙志军 摄
上一篇:郭沫若与武威汉简研究
下一篇:伏羲遗风古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