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中华文脉   阅读:

  1936年12月5日,已是红西路军总政治部前进剧团一员的王定国,和60余名战友,在红9军一个武装班护送下前往红9军驻地永昌县东寨慰问演出。但当他们到达东寨时,红9军部队已于前一晚连夜转移,窜犯至此的敌马步銮骑兵团却于此时到达。

  “当时红军虽有六七十人,但除武装班外,演职人员中只有团长、指导员等少数人配有枪支弹药,其余每人只有两三颗手榴弹,战斗力比较薄弱。”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党史研究员袁永涛告诉记者,剧团团长周汝功和指导员廖赤健当机立断,命令大家迅速撤进公路南侧的郭家下磨庄,关闭庄门,登上庄墙防御待援。

  敌人认为发现了红9军军部,遂将庄院团团包围,并发起疯狂进攻。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多次打退了敌军,但最终因弹药耗尽,剧团团长周汝功、政委易云均、指导员廖赤健、副团长汪贤臣、导演任炳煌及武装班战士英勇牺牲。

  夜幕降临时,敌军用火烧开庄门,庄内失去战斗力的王定国和四五十名战友全部被俘。在战斗过程中,剧团战士曾连接绑带吊下一名战士前往总部报信,总部闻讯后即派一支骑兵增援,但最终未能解救出这支从川陕苏区时期建立起来的红军剧团。

  “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房阴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多年后回忆起被俘的境况,王定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她和战友们在监狱里顽强不屈,坚守信仰,用信念与敌人做着殊死搏斗。

  1937年8月,党中央在兰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全力营救被俘的红西路军官兵,王定国和战友们被救出,辗转回到兰州,回到革命队伍中。

  在位于永昌县东寨镇下三坝村二社的前进剧团遭遇战遗址,当年战斗土堡的一段残垣断壁和一个个弹孔,见证着这段壮烈的战斗。“看到这堵墙,好像一个个红军战士向我们走来,你想接触他们时,他们又不见了……先烈用他们的遗骨铸起了一座精神丰碑。”在遗址前讲述战斗经过的袁永涛动情地说。

  “勾家西庄战斗、郭家上磨庄战斗、水泉子战斗……”袁永涛告诉记者,红西路军在永昌同国民党军马步芳、马步青部艰苦鏖战,歼敌6000余人,以生命为代价,让革命精神永远留在了这片红色热土。

  1936年11月25日,敌马元海率3个旅2个团及地方民团尾随红30军至八坝,向红军前沿阵地程家南庄、陈家庄等村落进攻。敌人在动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之后,利用骑兵优势气势汹汹地向红军阵地扑来。面对顽敌,驻守在此的红30军88师全体指战员在师长熊厚发、政委郑维山的指挥下沉着应战,奋勇杀敌,殊死搏斗。战斗进行了两天,共毙敌800余人,重挫了敌人的气焰。

  八坝阻击战战斗遗址位于永昌县六坝镇南庄村十社,这是在河西走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红西路军战斗遗址。记者看到,那高大的土围墙虽经历了85年的风雨剥蚀,依然坚固如初,墙壁上存留下来的那些弹孔、枪眼、地洞,再现了当年激烈的战斗场景。这场阻击战是红西路军在永昌境内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场战斗,打击了马敌的嚣张气焰,保卫了县城红西路军总指挥部的安全。

  坚定信仰 英雄业绩铸丰碑

  1936年12月中旬,敌马元海部趁红军兵力不足,调集5个旅及4个民团,出动飞机助战,围攻永昌县城。18日,马元海率所部主力再次攻击红军东二十里铺阵地。敌人的步兵、骑兵在火炮掩护下,发起一次次集团冲锋。

  面对强敌,红9军27师各部沉着应战,相互策应,坚守阵地。总部闻讯后,立即派出增援部队。当总部援兵赶到时,全体指战员在师长刘理运指挥下,冲出阵地,发起反击。

  “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红军虽毙伤敌400余人,迟滞了敌人的进攻,但终因寡不敌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勾家西庄、郭家上磨庄等阵地陷落,师长刘理运、81团团长肖永继、军敌工部部长姜焕绚等50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袁永涛说。

  1936年12月21日,马元海集中1万兵力在飞机配合下总攻永昌县城。当时红军守城部队有红9军一部、30军88师、妇女独立团和总部直属部队。

  当日拂晓,敌军开始攻城。红军战士在城内市民的支援下与敌搏杀。同时,从县城东、西两翼赶来增援的红军也与马敌发生激战,不断向县城靠拢。

  经过几番激战,马元海见自己已处在被城内外红军两面夹击的状况下,便丢下600余具尸体仓惶收兵。

  此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消息传来,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根据军委主席团电示,改变军事行动部署,决定撤离永昌,继续西进。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探寻初心】血战高台 用生命捍卫理想信念

下一篇:【探寻初心】兰州战役 解放西北的关键一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