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新闻   阅读:

  甘肃的墓葬壁(砖)画分布较广,这里主要介绍甘肃嘉峪关市、酒泉市的魏晋南北朝墓壁画。河西的魏晋南北朝墓壁画多是民间画家的作品。主要存在于嘉峪关市、酒泉市和永昌县等地,至少有600余幅,它将墓葬建筑、布局和墓室壁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广泛反映当时河西地区世家大族的社会生活、风俗和丧葬习惯等。

  很多墓葬高大宽敞,分前中后三室或前后二室,有的墓室中再开侧室,墓门上有门楼或门阙,模拟墓主人生前的庄园式建筑,墓顶有券式、有覆斗式、有攒尖式,也有穹隆式的。墓内壁用青砖横竖相间地镶嵌起来,有的一砖绘一图,多幅图如连环画式地表现一个主题。有的是在整个内壁砖墙上施一层草泥,用黄土刷平,通壁彩绘。在布局上则将墓壁分成上中下三栏,分别绘出天上、人间、冥界的意境。

  甘肃省博物馆与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发掘清理的八座魏晋墓壁画中,有80多幅反映地主庄园的情况。其中反映农业生产的有34幅,反映畜牧业、采桑的有48幅,呈现果木种植业的有4幅、酿造业的有3幅,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史研究价值,也填补这一时期甘肃艺术史的空白。如嘉峪关市城楼下魏晋墓室的《女主人宴饮图》,七号墓的《六博图》《出行图》,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情景,是史书和其他文字资料上所看不到的。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中,还有《耕种图》,深目高鼻、窄袖、长靴牧人的《牧马图》,有群马、群牛、群鸡图,有养猪、养羊、养驼、马配种图,还有宰猪、宰羊、宰鸡、切肉图。这一切都反映出畜牧业的繁荣及其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酒泉丁家闸五号墓前室西顶、北顶都画有神马图,南顶有大角羊图,北壁中栏有耕地、耙耱、扬场和通幔车图,下栏有二马食槽图、斗鸡图、椎牛图,宰猪、悬肉、悬鸡图。东壁中栏有牧羊图、坞壁图、驾牛图。下栏通道右侧有牧牛图,牛群中立一披发赤足、穿短衣的人,显然是一位放牧者。通道左侧有酿造图。南壁中栏也是耕耙、扬场、坞壁图。下栏是长满庄稼的田地、大树下赤身劳作的奴童以及坞壁、扬场图。前室西壁通道上部中栏是一幅《宴乐图》:北侧画墓主人在朱屋榻上观赏乐舞,后有男女侍童各一人。女童粉面朱唇执伞盖;男童双手捧盒,神气十足。南侧下方有三个人在表演百戏,上方有四人在奏乐,中间有一舞女转双扇,边歌边舞。画面中部置一张桌子,桌子左右分立一男一女。案前一男,执槌摇鼓,与男女童相呼应,将两旁观赏者和伎乐连成一片。这些壁画,都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大族的生产、生活状况。在绘画技法上,羽人、晕染法等画技,又显然是受到犍陀罗艺术和印度画法影响的反映。

  宫廷壁画及壁画技艺的引进和创新

  这一时期,在甘肃割据政权的殿堂墙壁上,也有精美的壁画创作。如西凉李暠在他建筑的议政、阅武的殿堂上,画了许多以“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为题材的壁画。北凉沮渠蒙逊在内苑修筑厅堂,亦“图列古圣贤之像”,并经常在这里宴会群臣,谈论儒家经传。像这样的宫廷壁画以及纸绢画,至少在这一时期建都于甘肃的各政权所在地区普遍存在。

  从印度传入的晕染绘画技法在莫高窟壁画以及魏晋墓壁画中已经被采用。史载吴大帝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印度人康僧会来到建业,孙权为他建造建初寺。“时曹不兴见西国佛画,仪范写之,故天下盛传曹也”。(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1)说明三国时期印度画法已经传到中国。在甘肃莫高窟壁画以及酒泉丁家闸、嘉峪关等地的魏晋墓壁画也有采用这一技法的。这一画法当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到河西。西方基于解剖知识的人体构图法,佛教故事画安排布局情节化、段落化以及各段落的文字榜题等,也是这一时期从域外传入。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延安鲁艺版画作品及文献巡展走进甘肃

下一篇:共青团兰州市委联合临夏路街道举办小区党员阵地主题书画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