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新闻   阅读:

  马伯庸首次担纲编剧:打开一个看待历史的别样视角

  近日,14集古装短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于爱奇艺热播。该片改编自马伯庸历史文集《显微镜下的大明》的第一篇《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讲述了算学天才帅家默因一次偶然,发现了一个长达百年的税赋错误,一场明争暗斗的故事就此展开。在此之前,作家马伯庸虽然已有《三国机密》《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风起洛阳》《风起陇西》等多部小说被影视改编,但马伯庸都没有参与到编剧的工作中来。而此次《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则是马伯庸本人首次担纲编剧的处女作,从文学到影视他有哪些独特心得,影视剧创作的背后又经历了什么?近日,作家、编剧马伯庸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非虚构文学改编

  游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显微镜下的大明》与此前马伯庸所有文学作品都不太一样,它不是在历史间隙中寻找可能,而是根据真实历史故事写就的,讲述了6个明代基层政治事件。“最开始是2014年底,一位朋友在微博上用一两百字简要写下了明朝地方上发生过的一个案子,我当时看完后有一个直觉,觉得这背后应该有更多事情。后来我就问他是从哪看到的,他说是看了一篇论文,我又去找到那篇论文,发现写得比微博要详细,但对我来说还是过于简单,于是我就按照论文引用,找到了原始资料,也就是明代徽州府遗留下来的《丝绢全书》。”

  《丝绢全书》维持了当时的原貌,马伯庸想办法去了解明代文书的写法并进行仔细辨认,通读过整部文书后,他感到非常震撼。“因为在大家看来,中国历史对于基层的记载是很少的,主要记载的还是上层政治,主要是帝王将相与王公大臣,对于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喜怒哀乐则很少有机会能被记载下来,但丝绢案是一个例外。由于徽州人本身的文化特点,他们把关于这个案件的前因后果、中间过程、往来书信等全都留了下来。”马伯庸感受到,在真实的明代基层,一个公共政策的诞生是一件极其艰难、极其复杂的事情。各个利益集团各有算计、各有心思,它们彼此之间的冲撞、博弈、妥协、抗争,通过很长时间最终才能形成一个固有的规则。

  马伯庸回过头去查,《明实录》中对丝绢案只提了一句话,大抵是讲徽州有一件事引发了民变后又被平息。但看过《丝绢全书》后,他发现史书上这简单的一句话背后所包含的信息量却是极其巨大的。徽州如此,其他地方何尝不是呢?马伯庸把整个案子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并结合众多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同时自学了法律史、政治史、经济史,将丝绢案始末写成了一篇长文。这开启了马伯庸对于明代基层小事的兴趣:“明代的印刷非常发达,保留下了一批关于普通老百姓的史料,我从中选出了包括丝绢案在内的6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并将它们做了重新整理与重构,写成了6篇长文,结集出版了书籍《显微镜下的大明》。”

  最初爱奇艺和留白影视决定改编这部作品的时候,马伯庸认为这不太可能实现:“《显微镜下的大明》不是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关系、起承转合、戏剧性等是有保证的,而这本书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更多是在重述历史事件,事件的发展与人物的构置都有史料支撑,大都是会议记录与辩论过程,不会去探讨人物背后的动机与情感。如果非要改编的话,我想那近乎是从无到有的开发。”后来,马伯庸和平台、制片方讨论了很长时间,发现编剧如果要把这件事写明白,需要对明代的政治时局、税收财政、经济形态、风土民情乃至公文写作等诸多方面做通盘了解。“本来我是不想做编剧的。一开始我说给编剧做培训,把我知道的讲给他们听,后来发现要讲的太多了。这次比较特殊,不单是要从无到有起一个新故事,同时也要把丝绢案整个事件的精髓保留下来。我想,这事那么难,不如我先试试看。”

  一叶知秋 管中窥豹

  联手“尝新”古装短剧

  14集的古装短剧是市场较少有过的新尝试。在此之前,马伯庸对爱奇艺迷雾剧场推出的作品关注较多,“从迷雾剧场不难看出,平台是愿意做短剧的,他们也愿意做悬疑式的短剧。一部古装剧,而且又是一部短剧,就商业选择而言,这无疑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从操作难度与成本上来看都很难控制。某种意义上,像平台方负责人龚宇、王晓晖、戴莹等,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在听完我对这部剧的阐述后,他们对此产生了很大兴趣,愿意去做这种冒险与尝试。”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博物馆游“出圈”: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给你听

下一篇:国家文物局通报河北尚义四台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成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