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西部地区有盐碱地上千万亩,近年当地探索河湖连通、以水改土、科技赋能、引资奖补等绿色治理措施,让一度生态恶化的西部重现水草丰美、候鸟翔集的生态底色,实现新增耕地46.62万亩,粮食产能增加上亿斤。图为吉林西部地区大安市海坨乡粮食收获场景。 李晓明摄(新华社发)
内蒙古达拉特旗3.8万亩盐碱地改良的水稻田正进入插秧期。达拉特旗位于黄河岸边,多年来,当地对盐碱化耕地实施改良,种植耐盐碱水稻品种,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图为达拉特旗昭君镇村民在盐碱地改良水稻田中使用农机插秧。 新华社记者 刘 磊摄
盐碱地,贫瘠的代名词,“十年九不收”是它曾经的标签。
盐碱地,潜在的“新粮仓”,分布广、面积大是它鲜明的特点。
作为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近八成。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强化治理改造,推动盐碱地面积总量减少、重度盐碱地面积比例持续降低,综合利用取得积极进展。5月17日,农业农村部作出新部署,明确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
唤醒这一“沉睡”的耕地后备资源还面临哪些难题?未来前景如何?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开发利用潜力大
——全球盐碱地多利用1%,相当于世界粮食增产5000万吨,能够满足1.2亿人一年用粮需求
在山东东营垦利街道五庄村,粮农胡长海正忙着麦收。聊起眼前这片地,胡长海很感慨:“过去,俺们这光秃秃的,满是白毛碱,种啥都长不起来,那真是‘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
“东营地处黄河尾闾、渤海之滨,作为退海之地,土壤盐渍化严重,全市约有盐碱地341万亩,占山东全省盐碱地面积的38.2%,是规模和利用难度都比较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东营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粮食生产角度看,东营盐碱耕地面积196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0%,“向盐碱地要粮”一直是东营农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东营是一个缩影,“盐碱地上种粮难”是世界性问题。据统计,盐碱地遍布全球六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积超过8.3亿公顷。在这些地方,土壤盐分和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作物很难生长,其中当土壤含盐量超过6‰时,作物出苗率将低于50%,产量减少90%,几乎没有收成。
“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类型多样,除了山东等沿海地区,东北松嫩平原、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地区也有大量盐碱地。”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研究员刘志鑫介绍,15亿亩中约5亿亩有开发利用潜力,如此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如能充分利用起来,将有效增加耕地、保障粮食安全。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中国实践,在改良后的盐碱地种植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6吨。如果全球盐碱地能多利用1%,相当于世界粮食增产5000万吨,按人均占有400公斤计算,能够满足1.2亿人一年用粮需求。
对于这样的潜力,胡长海有着真切感受:“经过10多年努力,曾经的盐碱滩正在变成‘米粮川’。去年麦子平均亩产超460公斤,创下盐碱地小麦高产典型。照眼下形势看,今年这茬收成差不了,俺希望以后还能再多收点。”
加大改造提升力度
——把握水盐运动规律,协调好水和盐的关系,培肥土壤
如何进一步发挥潜力,在盐碱地上多打粮?加大改造提升力度是重要一环。
专家表示,盐碱地治理难度大,其重要原因就像农民常说的“碱是天生的,盐是地长的,无法完完全全去掉”,应充分把握水盐运动规律,协调好水和盐的关系。
“以前的治理模式就是简单的‘灌水洗盐’,虽说效果挺明显,但1亩地得用180到200立方米的水,大量的淡水资源被浪费掉。而且随着水分蒸发,深层盐碱还会通过蒸腾作用产生次生盐碱化。”刘志鑫说,“通过积极探索,我们开始采用管道节水降盐、微咸水利用等新模式,用管道代替过去的渠道,小沟代替过去10米宽的深沟,3年可将盐分从4‰至6‰稳定控制在3‰以下,节约淡水38%以上。”
- 2023年全国林草科技活动周启动 首批57个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公布
- 央行发布《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货币政策有力支持经济发展
- 专项债券不能“一拨了之”
- 高科技产品到底有何精妙之处 ——来自中关村论坛的报道
- 科技部等12部门发文 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财经观察:抢占科技发展高地 推动半导体创新能力整体跃升
- 他们为小朋友建起线上“天文馆”
- 大都市如何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 新工具让文献检索进入AI模式
- 以科技打造品牌力 高端化、智能化成车企发展新趋势
- 神舟十六号出征 这些技术功不可没
- 5月份制造业PMI小幅回落 非制造业延续恢复性增长
- 邮储银行发布首份《环境信息披露(TCFD)报告》
- 邮储银行开展2023年度“金融科技活动周”宣传活动
- 敦煌市黄渠镇:牛倌养牛忙 “犇”向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