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大中小学思政课如何真正实现有效“接续”,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双重转化:一是从学科知识系统向学生学习系统转化。以有效学习促进知识体系的个体化重构,形成学习者的知识理解。二是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向实践能力转化。思政课的学习目标不仅是提升认知水平,还包含提升主动参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转化的实施需要做一体化设计。教师要将课程中由少到多的知识、由浅到深的阶梯性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一体化学习要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了解学生起点、建构分级问题、转设分类学习任务。
了解学生起点
思政课是联系实际生活的课程,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对外部现象的基本感知。这些经验感知具有主观、局部和直观的特征,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建立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经验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学是经验之上的重构。思政课就是以经验为起点,建构从经验感知到辨别分析再到理解应用的认知逻辑。
思政课中,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是重要的课程目标,也是教学的关键内容。教学不仅要解决“是什么”的知识问题,更要解决“为什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的价值问题。一体化设计应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起点,作相应的结构性调整。比如,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引导他们向榜样学习,用革命前辈和英雄楷模的故事,激发崇敬与认同的情感;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要引导他们结合家庭生活的变迁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成果,领悟“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对初中生,要引导他们初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对高中生,要引导他们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大学生,要引导他们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分级问题
建构问题是为了支持有效学习的发生。好的问题不会凭空产生,需要关注和关联多样化、复杂性的环境和现象。因此,问题设计包含知识体系、学生经验、认知要求以及情感价值等结构性要素,不同学段的问题设计既要涉及不同的结构内容,也要体现不同层级的学习要求,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式学习脉络。
以爱国主义教学为例,小学低段的问题包括“作为一名小学生,你认为爱国应该怎么表现”等指导行为的内容,引导学生能对个人行为、态度等要素作出识别、区分。小学中高段的问题包括“我们能为国家的明天做些什么?”等指导志向的内容,引导学生对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问题做归类、假设、关联等。初中的问题包括“和战争年代相比,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爱国?”等指导责任的内容,引导学生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爱国表现做比较、判断、综合等。高中的问题包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哪些在变,哪些始终不变?”等指导价值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爱国行为到爱国精神做有逻辑的分析、理解和初步的结构化。大学的问题包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我们的使命是什么?”等指导信念的内容,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作深入的论证和阐述。
转设分类学习任务
把问题转设为学习任务,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既是思政课的课程目标,也是教学要求。一体化的学习任务主要包括实践应用和方法应用。实践应用属于课程内容范畴,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深化体验和感知。方法应用则是学科的学习路径和工具,包括文献阅读与研究、调研、数据采集以及模型建构等。
再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以体验、参与为主,包括参观纪念馆、博物馆,观看影视作品,访问学习先锋模范人物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迅速扩大学习经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阅读、交流等能力。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具有主动探究的特征,包括运用相关知识,设计调研方案,阅读原著文献,编排课本剧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学习初步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而且能在实践中强化情感和价值。大学生应成为身体力行的志愿者和示范者,包括指导低年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主动参与基层一线的志愿服务,设计并参与项目研究等,以实践能力促进政治素养的提升。
上一篇:什么样的作业,才是好作业
下一篇:跨越学段 教师在宽广空间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