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家长学院  作者:佚名  热度:

  原标题:学术圆桌 | 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编者按: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文章强调,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如何进一步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本报约请三位专家进行研讨交流。

  主持人:陈瑜 本报记者

  嘉宾:陈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杜德斌 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李万 上海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

学术圆桌 | 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 新华社图

  主持人: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当前,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加强基础研究对于我国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性意义?

  杜德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基础研究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和根基所在。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源头,也是突破核心技术问题的根源所在。没有“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研究关乎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近年来,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的重大开创性原始创新已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唯有基础研究的高质量发展,才能确保科技自立自强的层次更深、范围更广、能级更高。

  陈强: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内外部环境面临着一系列深刻变化。当前,内部的情况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不高,外部的挑战是国际科技合作形势趋于严峻。两方面因素交汇后,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我国基础研究的根基还不够牢,水平还不够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全社会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试验发展环节,对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相对比较少。而且,由于存在较大的技术落差,从外部获得创新资源的难度不大,导致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但是,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日益提升,全球科技创新的力量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封闭主义”和“技术民族主义”开始泛滥。另外,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下,科学研究范式和科技创新模式不断迭代升级,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扩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路径持续变迁,基础研究开始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加强基础研究,刻不容缓。

  李万:基础研究转化周期缩短,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科研范式的变革。AI4Science正助力众多学科领域实现高通量筛选和发现。二是科技创新模式的升级。从一维的研发-转化线性模式、二维的应用牵引的“巴斯德象限”,正进入到三维的愿景共创的生态化模式,创新链上的产学研用主体都可能成为知识创造的重要来源。三是科学革命先兆的浮现。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大停滞”,世界上累积了大量存量知识,跨域知识和技术的碰撞与组合,不断创造出新知识、新技术,并经由基于应用场景创新的社会实验迅速导入产业之中。为此,加强基础研究,不能简单地认为增加投入就必然带来产出。一是要从科学的本质上认识增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从伽利略所处的时代以降,科学主要不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规律,而是通过理想化的思维实验,揭示出内在规律,然后再逐步推演至现实之中。因此,要将国际科技竞争的关键,根植于民族的想象力之上。加强基础研究,首要加强全民族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二是要从全球的视野上激发形成基础研究的前沿选题。基础研究的知识成果具有全人类的普适性,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激励和支持科研人员从关切人类未来、促进世界发展等视角进行前瞻性选题,破除狭隘的民族自利思想。三是要从开放的环境中集聚培育基础研究的一流人才。加强促进一流人才做出一流成果的一流科研生态环境。唯有强化科学思维,增进世界眼光,集聚一流人才,才能真正加强基础研究。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中亚专线】洋记者邂逅中国传统文化:西安,来多少次都不够

下一篇100年,初见惊艳,再见依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