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新闻动态   热度:


  有论者指出,中国文盲接近扫除,而“美盲”却大有人在。我国的美育是个短板,这也许是个不争的事实。网络文艺横空出世,极大的占有了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娱乐时间。如何面对这一深度介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新的审美对象?

  理论界要积极研究新的审美范式,建构新的审美标准,要具有面向新的文艺现象的哲学、社会学和文艺学的理论勇气。

  作为新的审美客体,网络文艺具有迥异于传统文艺的鲜明特征,这对于审美主体也即庞大的网络受众来说,以往的审美经验和知识储备显然存在较大缺失。网络文艺的美学特征在于它的多元性、虚拟性、科技性和复杂的Z世代亚文化属性。网络文艺在造型、表现、叙事等领域,也呈现出迥异于传统文艺的特质。作为泛文娱产业时代主要的文艺形态,网络文艺的审美方式也出现根本性变化,即从单项、线性、仪式化、静穆的审美,走向双向、非线性、及时性、移动式、碎片化的动态消费活动。

  人类文艺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创造和提供美的享受,并由此塑造健全人格和建设美好社会。网络文艺在审美领域提出新的时代课题,这就要求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具备完整的美学素养和审美品鉴能力,避免在消费主义的喧嚣中走向歧途。

  社会责任素养:全产业链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网络文艺产业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庞大的网民基数和受众规模。一些企业以全IP运营的泛娱乐策略,为文化产业产值的增长作出重大贡献。不过,片面追求粉丝经济的消费主义导向,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如盲目追星、拜金主义等,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养成、人格塑造甚至身心健康。

  由于网络文艺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复制性,以及跨媒体、跨文化、跨国界等特点,仅仅依靠网络作者的人文自觉、用户的审美能力提升和法律法规的规训与惩罚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网络文艺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从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和辐射产业的运营和管理层面,自觉提升社会责任素养,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

  网络文艺商业机构在追求产业利润的同时,要做到义利兼顾,时刻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还需要做好第一道屏障,选拔和培养优秀网络编辑,并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科技手段,让内容“把关人”归位。网络文艺产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要做到行业自律,带头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积极投身于网络文艺公共事务建设和公益事业,鼓励和扶持优秀艺术家创作具有一流水准的网络文艺力作。

  网络文艺生态素养:全方位优化网络文艺空间

  全社会要把网络文艺作为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体系来看待,共建网络文艺环境,优化网络文艺空间。这就需要把网络文艺的生态治理放在重要位置,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顺应国际新兴文艺发展趋势的高度去论证,及时出台符合全球视野、战略格局、文化自信的法规和政策,同时打造前瞻性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拓展网络文艺发展空间。有必要建立网络文艺素养的培育体系和提升机制,把网络文艺素养的检测和考评常态化、机制化。

  在网络文艺评论标准、美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上,需要充分吸纳理论评论界和专家学者参与进来,发掘和培养文艺消费与鉴赏批评的引领力量。也要鼓励网络文艺领域的“网红”、明星自觉以身作则,维护网络文艺生态。

  网络文艺阵地需要有个性、有理性的声音。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生机勃勃的网络文艺领地,才能拥有一个融合大众文化、通俗文化、青年亚文化、粉丝文化在内的活力无限、生态平衡的网络文艺家园。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潮玩地标遇上文艺大咖?一起携手公益,共筑城市温暖

下一篇:治愈系单品、文艺书籍配咖啡……从美团“居家读书日”看老中青三代人如何“好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