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儿童教育新闻动态   热度:


  数字化东风惠及传统戏曲,爱好者自发创建的“昆曲工尺谱数字化网站”,悉心还原传统工尺谱排版,不但为曲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更为昆曲传播插上了翅膀。

  戏曲成为进入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入口

  “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戏曲多演绎历史故事,讲述中华儿女的家国大义,《牡丹亭》《西厢记》等不乏清丽典雅、韵味悠长的戏词……可以说,戏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舞美、服饰、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戏曲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在理念,也表现传统文化的外在符号,同时还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念。戏曲是进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个很好的入口。”胡一峰认为,很多青少年戏迷,对戏曲的爱如同投石于传统文化之湖,泛起层层涟漪,引发他们对更广泛的传统文化的兴趣。

  “看了大闹天宫这出戏之后,我就有兴趣看四大名著了。”乌达木说,爷爷奶奶为了帮他理解唱词,会给他讲很多历史小故事。他不但爱听,还会用在作文里。

  大学校园中一些“曲友”“票友”,甚至将古典戏曲或传统文化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从文本的角度,很多古典戏曲剧本本身就是文学经典。当人们了解、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时,他们自然会喜欢上传统文化。”周星说。

  郑庭绎一开始喜欢日本的舞剧和能剧,感慨其精彩之余,他好奇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也有歌舞戏剧类的艺术,抱着这种想法,他找到了昆曲,并因为昆曲而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成他来北京学古代文学,并一路读到博士。

  “戏曲真是改变我人生的一个点,左右了我的很多选择,读研究生时我就选择继续研究古典戏曲。在读一些比较枯燥的戏曲文本时,因为知道这段文本在舞台上的表现是什么样子的,就感觉纸上的那些文字活起来了,有一种自己跟几百年前的人隔空对话的感觉。”北京师范大学以雅昆曲社成员曾子芮说。以雅昆曲社的另一成员徐畅也因对昆曲的热爱,选择研究中国古典戏曲,“周末参加曲社的活动,是一种‘充电’,我觉得自己研究的真是一个很美好的学科,戏曲艺术激励我在学术上继续钻研”。以雅昆曲社还有一些社员去日本、美国深造,继续研究中国传统戏曲的翻译等课题。

  戏曲传承从校园走向世界

  “鉴今证古,舞台小天地;继往开来,天地大舞台。”听戏、唱戏的青少年,有了文化自信,自发地在天地大舞台中做传统戏曲的传承、传播者,将传统戏曲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青少年学戏,对身边的家长、同龄人会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陈艳丽表示,“金帆京剧团的孩子学京剧后,很多家长从无感到了解、再到喜欢戏曲,后来直接用孩子唱京剧的片段做手机来电铃声”。乌达木的妈妈说,孩子学京剧之后,自己为了陪他,走进剧场听戏的次数更多了。

  “京剧团的孩子们,也许今后从事的学业和事业与戏曲无关,但每个学过京剧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文化自信都是融入血液的,有学生去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等留学,还会给外国友人讲京剧。”陈艳丽说。

  “戏曲艺术有其魅力,但它还是小众的,需要喜爱它的人们去投入、传播、推广。”周星认为。北京师范大学以雅昆曲社的两位老师——欧阳启名和许淑春,自曲社2008年成立以来,每周六风雨无阻、不计报酬前来教学。她们身上曲人的精神与风骨,影响了以雅昆曲社的每一位成员,要将“姹紫嫣红”送到更多人的耳边。社员们经常去中小学讲昆曲知识,“在四川支教时,西部地区的中学生很多都没有听说过昆曲,我就给大家放经典片段,讲有趣的桥段。”曾子芮说。

  高校社团流动性大,但曲社毕业的学生很多选择继续在天南海北讲昆曲的故事,有人作为免费师范生回新疆教书,在课上给学生科普昆曲;有人远渡重洋深造,在耶鲁大学加入当地曲社,继续传播昆曲。

  “我想昆曲应该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体验过昆曲魅力的人,哪怕之后偶尔能想起来了一句曲词,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以雅昆曲社成员陈耘之说。今年开始,以雅昆曲社推行“传帮带”计划,每位老社员带几个新成员,针对每个人学昆曲遇到的具体问题因材施教。已经工作的老社员周末依然愿意抽空教师弟师妹,只希望为昆曲艺术薪火相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从《恰同学少年》开始,革命历史剧的嬗变与坚守

下一篇:《雄狮少年》:心中有鼓,便是雄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