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红色资源富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不仅是文化工程,也是民族工程;不仅有地方意义,也有全国意义;不仅有现实意义,也有长远意义。”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高年说,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甘肃省先后召开视频会、座谈会,安排部署甘肃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结合省情,成立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项组;
组织相关人员赴甘南、定西、庆阳、陇南等地开展调研,形成《红色文化应当红红火火》《精心打造中华文化的独特标志——甘肃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调研报告》高质量调研报告;
以部校共建形式,由省委宣传部和西北师大成立甘肃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研究中心,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言献策、保驾护航。
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先行,是“法宝”。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周期长,难度大。”2021年3月1日召开的甘肃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西北师大旅游学院院长把多勋道出了《规划》的艰难“出炉”过程——
先后召开29次团队研讨会,11次专家领导意见征求会,22次修改提升规划文本……
第23稿才最终形成的《规划》本体包含九个部分:规划背景、总体要求、资源禀赋、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重大工程、标志性项目、重点项目、保障措施;附录两部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甘肃省红军路、红军村基本情况汇总表、调查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甘肃省项目库。
对奋斗者来说,长征,是一条可以汲取前行动力的“心路”。《规划》“出炉”的过程,不正是陇原儿女新时代长征路上的一条“心路”吗?
特色,陇原气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学常新。把“长征”这本教科书写在华夏大地上,让更多人从中汲取营养,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使命。
这本教科书里,甘肃,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通过详细梳理,把多勋和小伙伴们总结出甘肃长征文化资源的显著特征:长征遗址数量众多、覆盖面广,长征地标独具特色、影响深远,长征文化独树一帜、特色鲜明,长征精神凝心聚力、代代相传。
再整合甘肃省内长征沿线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价值的文化和文物资源,统筹长征线路周边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优质资源,以资源的区域分布和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军西路军在甘肃境内的路线为依据,对甘肃长征文化进行了特色定位:道路探索、两点一存、战略决策、胜利会师、转战河西。
“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线、两区、多节点’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空间格局。”把多勋详细解释道——
“一线”即一条长征文化主题线:“北上会师·创建革命根据地”长征胜利线;
“两区”即两大长征文化片区:一是以红一、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进入甘肃由俄界会议起始至会宁胜利会师阶段活动区域形成的北上胜利会师、奔赴陕北革命根据地片区,二是以红军会宁胜利会师后红军西路军继续英勇西征、征战祁连区域形成的征战河西片区;
“多节点”即多个建设保护节点:含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南梁革命根据地旧址、俄界会议——腊子口战役旧址、哈达铺会议旧址、榜罗镇会议旧址、两当红色革命旧址、四坡村战斗旧址、山城堡战役旧址、岷州——洮州会议旧址、临泽——高台红军西路军西征旧址等10大建设保护节点。
为进一步有效保护甘肃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展示弘扬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规划》还“别有用心”地设计了4类主体功能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
其中,主题展示区依托意义突出、影响重大、主题鲜明的文物和文化资源,结合 “一线、两区、多节点”空间布局,将形成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互为支撑、互相串联的分层次多元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展示体系。
- 中国学者"海淘"敦煌文献15载:让流散的文化瑰宝"回家"
- 爷爷留下的传家宝,是70年代末的“头版小人书”
- 探访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六号墓
- 历史眼丨巧用谐音,景泰县取名趣谈
- 天祝铜牦牛 甘肃“第一牛”
- 传说刘伯温 在陇南 也斩过龙脉
- 张掖肃南:清明祭英烈 传承红色精神
- 以“中国笔墨”书写新时代长征史诗 ——甘肃积极推进长征国家
- 历史眼丨唐玄宗做了个怪梦才有了正宁县之名
- 兰州人创造的奇迹 背冰上山栽活白塔山上第一批树苗
- 张家川马家塬遗址战国戎人车舆复原展举办
- 兰州“八办”纪念馆——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 甘肃携秀美风光和经典非遗闪亮登场
- 南古城 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
- 组织领导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记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