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说:“夏至三庚数头伏”。今年的7月16日入伏,意味着一年中最炎热的盛夏高温季节就此开始。民间有“热在三伏”之说,夏阳酷暑,流金铄石,没有空调的古人如何消夏避暑呢?古人纳凉的方式可谓天然环保、情趣盎然。
夏木阴阴正可人
夏天烈日炎炎,如果能得到遮天蔽日的一片树阴真是乘凉的好去处。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魏收,夏天坐在板凳上,躲在树阴下读书,随着日光的移动,树阴自然也随之移动,魏收也就跟着树阴移动,由于读书精力集中,竟忘记了溽暑。而唐朝著名宰相姚崇的避暑方式则是穿着细葛布做的单衣,骑着小马,在树阴下漫游,优哉游哉,烦热全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末将领高骈的七言绝句《山亭夏日》,描写了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满目绿树浓阴,帘子随风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伴着阵阵凉风袭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尽管是暑气蒸人的夏日,在树阴之下依然是悠闲与宁静,唐代诗人李频有“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的诗句;曾任唐玄宗侍卫的韦应物喜欢到山野的树林里乘凉,清风绿叶,月光清辉,天然氧吧,他在《精舍纳凉》中写道,“山景寂已晦,野寺变苍苍。夕风吹高殿,露叶散林光。清钟始戒夜,幽禽尚归翔。谁复掩扉卧,不咏南轩凉”;北宋诗人秦观感觉在浓密葱绿的树阴下更让人凉爽可心,“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南宋诗人曾几喜欢一个人在绿阴如盖的山路上行走,四周杳无人踪,万籁俱寂,曲径通幽处传来的几声黄鹂鸣叫,更显山道空旷、幽静,闷热、烦躁顿时消失,令人凉爽、惬意。他写道:“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风定池莲自在香
河岸、池塘边也是乘凉的好去处。炎炎夏日,热风经过河水的浸渗,再徐徐吹来,立即变得凉飕飕的。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隐居于老家襄阳。夏季,他常到襄阳郊外的岘山涧南园的南亭荷花池边纳凉,并约上同乡好友辛大在此抚琴饮酒。辛大仙逝后,孟浩然在夕阳西下、素月东升的夜晚,独自一人在池边纳凉弹琴,却无知音喝彩,一阵阵的荷香飘来,竹子上的露水滴到池水中,发出清脆的声音,他不由追思故人,写下了《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唐朝的达官显贵们在私家花园的池塘边建有水亭以避暑,先将冷水贮在亭顶的水罐中,然后让水从亭子的顶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降温的效果。有一次唐朝诗人刘禹锡在刘驸马府邸的水亭避暑,碧波涟漪,翠竹、红莲环绕,凉爽的河风吹来,地上竹席也自然生凉,端起琥珀杯,饮着美酒,品尝着御厨做的佳肴和冰镇水果,真是奢侈和闲适。刘禹锡不由地诗兴大发,赋诗一首:“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唐朝诗人陆希声也喜欢在水亭中纳凉,他写有《绿云亭》一诗描写了这一情景:“六月清凉绿树阴,小亭高卧涤烦襟。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时时弄素琴。”
北宋诗人秦观寻访到一个绝离烦热的避暑佳所,那就是位于画桥南畔绿柳成行的地方,他安上胡床,斜躺在上面,尽情领略纳凉的悠闲自在。船妹子的笛声在水面萦绕起伏,盛开的莲花在风中飘着幽香,沁人心脾。他不由地写下了《纳凉》一诗:“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但能心静即身凉
心里平静,内心自然凉快,而心静又何尝容易?心静是指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幽居独处时的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人间尘世,能做到“心静自然凉”者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的夏季,酷暑难当,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到东都洛阳的寺庙拜访恒寂大师,禅房内恒寂大师安静自如地盘腿而坐。大汗淋漓的白居易惊讶地问道:“大师,此处好闷热,如何不换个地方纳凉?”恒寂大师淡然一笑,不以为然地说:“我感觉此地很凉快啊。”白居易听后,猛然醒悟,烈日炎炎,禅房也非凉爽之地,但是恒寂大师超脱尘世纷繁的干扰,心如止水,凉爽之意顿时而来。受到启发,白居易作了这首《苦热题恒寂师禅室》。白居易在历经官场仕途的险恶沉浮和人生的曲折坎坷后,看破红尘,晚年欲弃官归隐,当被任命为同州刺史时,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时,勉强就任,但仍留在洛阳安享晚年。在封建社会官场上互相倾轧、你死我活的大环境下,白居易能够大彻大悟,真正做到“心静自然凉”。他在另一首《销暑》诗中,幽默调侃地说:“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意思是只要你在院子里坐着,心无杂念,静下心来,你就会感觉窗子有凉爽的清风徐徐吹来,凉爽无比。
上一篇:古人消暑有妙招
- 中国学者"海淘"敦煌文献15载:让流散的文化瑰宝"回家"
- 爷爷留下的传家宝,是70年代末的“头版小人书”
- 探访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六号墓
- 历史眼丨巧用谐音,景泰县取名趣谈
- 天祝铜牦牛 甘肃“第一牛”
- 传说刘伯温 在陇南 也斩过龙脉
- 张掖肃南:清明祭英烈 传承红色精神
- 以“中国笔墨”书写新时代长征史诗 ——甘肃积极推进长征国家
- 历史眼丨唐玄宗做了个怪梦才有了正宁县之名
- 兰州人创造的奇迹 背冰上山栽活白塔山上第一批树苗
- 张家川马家塬遗址战国戎人车舆复原展举办
- 兰州“八办”纪念馆——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 甘肃携秀美风光和经典非遗闪亮登场
- 南古城 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
- 组织领导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记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