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阅读:

  由于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和考古资料来描述慕容鲜卑创始人莫护跋所喜爱的步摇冠是什么样子,冯素弗墓出土的这件步摇金冠饰,将头上金光闪闪、走路窸窣作响、英勇善战的慕容鲜卑贵族男子豪放热烈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金花树状饰品创意来自西亚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慕容鲜卑的创始人莫护跋对步摇冠的喜爱带有对中原文化的喜爱和学习的意味,但是考古人员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进行研究,注意到带有慕容鲜卑特征的金步摇创意的起源可能更为久远和复杂。

  马卉说:“考古表明,金步摇的做法起源于中西亚,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一种是作为步摇形装饰片存在,另一种是作为步摇冠独立存在。”

  较早注意到这一问题的是考古学家孙机,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完成了研究报告《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

  孙机注意到,早在5000多年前,两河流域的乌尔王墓群中,随葬侍女的头部出现有用连排的一枚枚金树叶穿缀而成的半环形状的额饰。

  1864年,在欧洲顿河下游一女王墓中出土了一件“金冠”,上面有两簇金树,缀有金叶。其年代为公元前二世纪,相当于我国的西汉初年。

  1979年,在阿富汗北部发现了金丘大月氏墓群,其时代为公元1世纪前期,出土的金质步摇冠是一条长47厘米、宽4厘米的横带,带的两端有环。横带上装有树木状步摇,其中四树各对栖二鸟,每树又各有6枚六瓣形花朵,还满缀圆形摇叶。

  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分析,这类花树状金步摇饰品大约在汉代传入我国,因为与我国传统的步摇装饰有共同的“步则摇动”的特点,所以在西亚的步摇传入之后也被称为“步摇”。其主要向两个方向传播:一个是向中原,另一个方向则沿着草原丝路向东传播。传入中原的一路,由于中原服饰传统力量强大,逐渐被改造纳入中国的传统首饰和等级服饰制度。而另一路保留了步摇冠的形式,沿草原丝路向东传播,直达日本列岛,流行长达600多年。

  然而,孙机也注意到,在西方和我国中原地区,步摇和步摇冠一般只作为妇女的首饰,但是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游牧民族统治地区以及朝鲜、日本,男性的国王和高级贵族也戴金步摇冠。他指出:“这种使用上的差异当与其礼俗、服制等传统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步摇不再是一个装饰品,更是一个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物证,而且是东亚西亚文化融合的典范。

  手记

  “慕容”来源争论七百年

  在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上,慕容鲜卑部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从公元285年慕容廆被晋朝封为鲜卑都督开始,直到公元410年慕容宗族流亡,短短125年间,这个古老的部族英雄辈出,大名鼎鼎的慕容廆、慕容恪、慕容垂等11位豪杰中出了6位割据政权的皇帝,先后创立了前燕、后燕、北燕、西燕、南燕5个割据政权,在我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关于慕容姓氏来自“步摇”,历史有很多记载,除《晋书》以外,《十六国春秋》《元和姓纂》对其都有记述。

  然而,慕容家族的征战往事过去900多年后,人们对这个姓氏产生疑问。

  这当中最为有名的是宋元时期史学家胡三省,他在《资治通鉴·晋书》中引述了《晋书》的记载之后,点评道:“余谓步摇之说诞,‘或云’之说,慕容氏既得中国,其臣子从而为之辞。”

  这里的“或云”指的是《晋书》中的“或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氏”,“二仪”是指天地,“三光”是指日月星辰。

  其实胡三省是否定了此前史料记载的两种关于慕容姓氏由来的说法,但是他对慕容氏的由来并未进行考证。

  结合冯素弗墓的考古发掘成果,著名考古学家、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徐秉琨对历史上关于慕容姓氏由来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他注意到胡三省在评价慕容氏“或云”时的错乱。

  根据《十六国春秋》《元和姓纂》记载,“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其实是慕容鲜卑创始人莫护跋的孙子慕容涉归迁居辽东时的“自云”,这同当时慕容鲜卑逐渐汉化有关。慕容涉归死于太康四年(283年)。而慕容氏“得中国”,则应当是慕容涉归四世孙慕容儁在邺称帝,时间在350年以后。这个点评中将“自云”与“臣子为之辞”,以及时间和地点都弄错了,因而其点评的可借鉴性大打折扣。

  徐秉琨还通过古代音韵学、古代游牧民族姓氏起源的特征来进一步阐述了慕容与步摇在发音方面的内在联系,以及步摇成为古代游牧民族姓氏,在取姓惯例当中的可能性等问题。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钱锺书先生怎样选诗读诗?

下一篇:《红楼梦》与中国家族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