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将传世本或大典本找到,对应其在《永乐大典》中的卷次来复原。《论衡》现存有宋本、元本,都可以参考。据目前初步判断看,《永乐大典》所收《论衡》应为元本。例如从元本《论衡》中将“别通篇”全文摘出,就可以用以复原《永乐大典》卷47“王充论衡·别通篇”。
4.按格式要求,参考《永乐大典目录》,将相应内容编排成《永乐大典》之一部分。
我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永乐大典>综合研究、复原》,目前已形成约2000卷的分工表,其中已提交的复原稿件近千卷。已复原稿件,均严格按照拟定的“复原体例”撰成长编,其中既体现了《永乐大典》的格式规范,又有新加的校勘,以及“前言”(复原依据、材料等相关说明)。
三、复原需注意的问题
其一,需要找出更多的大典本。四库全书馆开馆期间辑出的但未入《四库全书》的大典本,其中有一些还存世,但有的已知其为大典本,而有的可能未知其为大典本,这需要借助四库全书馆签条来判定;开馆期间馆臣或其他人私自辑出的大典本,如《永乐大典·东昌府》等,需注意搜集;全唐文馆辑出的大典本还有哪些,也要进一步搜集。
其二,大典本所标《永乐大典》出处,有时会有错误。例如,大典本《九国志》卷2“李涛传”,《守山阁丛书》本将其出处标为“卷18133,第十四页”,但据《永乐大典》目录可知,卷18133所收为后周将,而李涛是吴将,应出自卷18134或卷18135,故此卷次肯定有误。再参考《九国志》所收九国之顺序,可推断“李涛传”肯定不应在卷18135,而应在卷18134。
其三,标佚文出处的大典本毕竟很少,其他大典本如何复原,则需要参考《永乐大典》目录以及《永乐大典》收书规律,来推测佚文所在位置。例如,大典本《文子缵义》“上仁篇”没标出处,但根据《永乐大典》末字入韵的规律以及“仁”字卷3029“诸子言仁”事目,可推知该篇应收于《永乐大典》卷3029。
此外,大典本的文字需要校对,因为从《永乐大典》辑出时会有改动、抄错的情况,因而复原时还要回改、校正;还有一些文字需要斟酌增减。
上一篇:《封神演义》背后的真实历史
下一篇:“强哉矫”:屈原的君子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