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中国民俗文化   阅读:

  冬至,阴极之至,严凝天地闭,江山一笼统;冬至,水冰地坼,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周秦时代,称冬至为岁首,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典。到了汉代,《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到了宋代,冬至为祭祀祖宗的日子,向父母尊长拜节。到了清代,《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呼为“冬至节”。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等书记载,冬至这一天,人们要隆重庆贺、阖家团聚。各家百姓都包馄饨、蒸年糕、“捏耳朵”,吃传说中医圣张仲景发明的水饺,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俗语。其情景似除夕守岁。冬至这天,人们还要准备香烛,到庙上进香。皇帝到太庙“荐新”,即以新收获的黍米做成供品祭祖,平民百姓也以新收获的谷物上供。人们相互宴请,馈赠礼品,道吉祥语,又有学校放假,慰问老师的传统。这一天亦是各种契约的签订和履行之日。人们过渡田地房产,往往都在八月中秋言定,到了冬至这天,双方便正式交割签约。

  冬至所以大如年,源于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古书上说:“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孝经说》曰:“斗指子为冬至。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为至。” 民间有“过了冬,日长一棵葱”“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俗谚。《月令章句》把“冬至”之“至”解释为“三极”:“冬至为三极。昼漏极短,去极极远,晷景极长。”古人认为自冬至始,天地阳气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冬至这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越向高纬度,白天越短而黑夜越长,到北极圈以内,则终日为夜。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一阳初始,最难将息,古来就有文人、雅士、学子、士大夫者流,诗画“九九消寒图”,雅聚消寒。

关于“数九”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后宫粉黛三千,养尊处优,春夏秋尚可出外赏花观景,冬天憋在屋内,百无聊赖,便以消寒图消磨时光。《天启官词注》云:“每年长至节,司礼监印制九九消寒图,宫眷粘之壁间。”以后传入民间,在士绅阶层产生“画九”“写九”习俗,这不仅是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优雅的“熬冬”智力游戏。这些或画或写、用于消寒的内容,统称“九九消寒图”。

  写九。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也称作"写九"。一般而言,在九九消寒图的一侧还应写有《数九歌》。

  联九。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 “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 “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九九消寒迎春联;还有的在图上印《九九消寒歌》,或者绘图、印俏皮话,以增强趣味性。

  圈九。即在一张纸上印九九八十一个圆圈,写好日期,每天依序在一个圆圈里“臧否天气”。古人圈九,有不同的画法。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即如果是阴天,就把上半个圆圈涂黑,晴天则把下半个圆圈涂黑,刮风涂左半边,下雨则涂右半边,下雪则在中间涂一个小圆。还有一种涂法:“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画九。即画一枝81瓣梅花,挂在墙上,每天用红笔涂一个梅瓣,等九九八十一个梅瓣都被涂成红色,一枝白梅变成艳丽的红梅,便是冬尽春来之时。明尤侗所著《帝京景物略》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由此可知,明代《九九消寒图》多画梅花。

  涂九。这是极有韵致的一种消寒方法,即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在《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涂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令人叫绝。无怪乎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小寒料峭 年味渐浓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