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芒,最早见于战国古鈢(同玺) ,本义指植物穗子外部起自我保护作用的针刺,由本义引申刀剑的锋芒,引申之又可指光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周礼·地官·稻人》:“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郑众注:芒种,稻麦也。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麦穗儿上的芒又细又长,麦芒由麦的叶退化而成,它可以抑制麦粒儿的蒸腾作用,增加麦的产量。人们常说“芒种不种,种了无用”,也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物候特征
中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螳螂,草虫也,栖息于田野草地、山林灌丛中,多在清晨活动,炎热干燥中午到树叶间或作物植株间歇,待到下午气温降低又出来活动。每年从春季到秋季是螳螂活动盛期。古人视螳螂是勇士,又是无知无畏的象征。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观察螳螂捕蝉之动作,取其神态赋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18家手法于一体而创造螳螂拳法。对农民来说,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人们熟知的螳螂有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绿静螳等。
二候鹏始鸣,鹏,康熙字典为“鵙(音ju)”,即伯劳鸟。《尔雅·释鸟》鵙,伯劳也。伯劳在古文中记载很多:最开始被称为“鵙”,也叫作“鴃(音觉)”,见于《诗经·豳风》七月鸣鵙;曹子建《恶鸟论》百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形容伯劳的鸣叫声)。因其猎物曝尸的习性,其叫声成为不祥之兆。确认“伯劳”和“鵙”是同一种鸟类的,是明代李时珍的考证,他在《本草纲目》中专门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勘正历代文人聚讼纷纭的“伯劳”疑案,根据七月鶪鸣、鶪好单栖、其能制蛇的特征,参考《礼记·月令》、《诗经·豳风·七月》、民间传说、俚言俗语等多方证据,辨证了“伯劳”即《礼记》《诗经》里的“鶪”。由于考释详尽,言之凿凿,遂成千古定评。
三候反舌无声,即百舌鸟,俗名反舌、黑鸟、黑山雀、中国黑鸫等。因其叫声犹如击石,音似“鴶——鴶——鴶——鴶”,又名乌吉。春季繁殖期间,它既能吟咏,又能仿效别的鸟叫,因此它又称“百舌”。
古人说螳螂不生出,这叫阴气灭息;伯劳鸟不叫,说明政令不行,而奸邪逼人;反舌鸟还在叫,定有巧佞之人在君侧。我们现代人对三种物候已经失去了感觉,但在古人那里,螳螂、伯劳鸟、反舌鸟都具有极为丰富的意义。
农事农谚
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我国除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2000年30年间,最热的一天37.1℃,就出现在芒种期间。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进入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高潮。东北是时冬、春小麦已灌水追肥、稻秧插完。农谚云: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五月十三,不雨直干。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民间习俗
送花神
农历二月十五,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用大篇的笔墨描述了芒种当天送花神的习俗: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俞平伯《红楼梦八十回校本》) 著名的黛玉葬花的情节也发生在芒种那天。大户人家在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华丽场面,展现出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感,表现出对生态的敏感与重视,很值得现代人思考与学习。
煮梅
梅子正月开花,芒种时,梅子成熟的季节,没有发明醋之前,梅子当醋,可谓风光无限。梅子的酸劲儿独领风骚,烹鱼、烹肉去腥除臭,不仅厨师,连达官贵人都知道。北方一些地方把乌梅和甘草、山楂、冰糖等合煮,煮成酸甜可口的酸梅汤,以供解渴消暑之用。这种加工过程便叫煮梅。
芒种时气候开始炎热,是消耗体力较多的季节。在饮食或烹调菜肴时加点醋,不但可增加风味,且有保护维生素c及杀菌功效。
饮食养生
上一篇:二十四节气 | 玉历检来知小满
下一篇:清明是处插垂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