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马黄,我马白。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长剑既相曜,高冠何赩赫。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猛虎落陷阱,壮夫时屈厄。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这是李白所作《君马黄》一诗。李白诗作,时间大多难考。此诗多认为作于浔阳狱中。安史之乱之际,李白站队错误,几致杀身之祸。
《君马黄》是汉乐府古题,按明人胡震亨解释,这是一首隐言交友不终,各奔东西的诗歌。“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这句,或暗指天宝年间与高适同游梁宋的往事。“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则有对好友见死不救的谴责之意。
李白、高适年龄相当,经历了开元天宝的盛世,又同度了安史之乱的乱世。两人同有极强的政治抱负,均喜谈王霸之略,并耻于常科。
两人的经历确实互为镜像,高适在《旧唐书》中被认为是唐代诗人中在政治上最为成功的一位,而李白则如白居易所说,成为薄命诗人中的最为沦落之人。
李白与高适、杜甫相会同游于睢阳(今商丘)梁园,是文学史上一次脍炙人口的诗人集会。三人登平台、猎孟诸、出琴堂、入酒胪,论交怀古。杜甫至晚年写诗回味,称“二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李白当时虽有《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但诗中并无友情叙及。高适写有《宋中别周梁李三子》一诗,有“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方寸且无间,衣冠当在斯”,反倒对李白“大言”“失礼”的做派隐隐有规劝之意。
电影《长安三万里》,以高适、李白的友谊为主线,但把李白与高适演绎为一生挚友,有点想当然了。三人虽然诗文酬唱多篇,但却未留下脍炙人口的佳作。高适除在宋中写有数首关于李白诗句之外,终生再未有念及友情的诗作,李白也是如此。
高适不久在梁园写下《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成千古名句,董大或是吏部尚书房琯的琴师董庭兰,交情都比李白深。
《旧唐书》疑点不少
“高适者,渤海蓨(tiáo)人也。父从文,位终韶州长史。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貧,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旧唐书》对高适的记载,多有疑问之处。
高适祖籍山东渤海。唐时已无渤海郡,渤海为郡,晚年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但是蓨是汉代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景县。
对于高适家世,《旧唐书》只简略述及其父当过韶州长史,韶州长史不过正六品上,高适似乎出身不高。据学者高勋初考证,高适其实家世显赫,祖上阔过。其祖高偘(kǎn,同侃)是唐高宗时的一代名将,曾生擒突厥车鼻可汗,征战过高丽,官至陇右道持节大总管。最后封为平原郡开国公,食邑两千户,陪葬昭陵。
高适和王之涣是发小。史载“(王之涣)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高适是五陵少年这个官二代的圈子里的。
高适二十岁时西游长安,恃才自负,“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最终求仕失败。失意而归,客居梁宋,此后三十年,混迹渔樵,躬耕取给。《旧唐书》说他“以求丐取给”,高适有田有地,不至于沦落到行乞的地步,至多是找亲朋故友救济。
《旧唐书》载“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高适五十岁才重视写诗?五十岁以前高适诗作现存191首,代表作《燕歌行》是在38岁时写的。五十岁后,高适仕途顺利,创作却少得可怜。安史之乱后,高适仅存诗近10首,多为奉和应酬之作。从乱后创作数量上看,杜甫约700余首,李白200余首,高适作品寥寥。
梁宋在哪里?
考察高适一生,梁宋之地是重要地标。
梁宋指哪里?史上有争议。一说梁宋是两个地方,梁指开封,宋指商丘。梁宋就是开封商丘一带。如著名学者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说:“史书上称其(高适)郡望在渤海蓨县,而他的实际住地则是梁宋一带,并没有固定地点。”
据姚俊成《关于高适两个问题的探讨》一文,梁宋指的只是商丘一地,此说更合理。
汉初设梁国,以睢阳(今商丘,在唐代天宝元年改宋州为睢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宋州)为国都。开封在唐代称汴州,在战国时称大梁,是魏国都城。高适数次到开封,在诗中均称开封为“大梁”,既不用梁,也不用汴州的称谓。
高适与商丘相关的诗歌有40首。李白、杜甫和高适同游商丘梁园。李白《书情赠蔡舍人雄》中说“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杜甫在《赠李白》诗中说“亦有梁宋游,方期识瑶草”。唐代很可能习惯用梁宋指商丘。
上一篇:李白:一粒历史的尘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