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中国传统文化   阅读:

  原标题:嘉峪关地名中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

嘉峪关地名中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

  讨赖河大峡谷 李巍 摄

嘉峪关地名中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

  李陵碑 李巍 摄

  陈彦友

  嘉峪关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以及和周围地理环境的特殊关系,在历史上曾是我国内地通往新疆、中亚、西亚以至非、欧的必经之路,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地段之一。虽饱经历史的风风雨雨,但在今天,嘉峪关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古地名。嘉峪关地名是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符号,呈现出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是研究嘉峪关市地理和文化的“活化石”。不仅记录了当地地理环境的变迁,还注入了当地人的记忆与情感,寄托着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美好愿望,表达了浓郁的乡情。

  以姓氏得名

  现辖嘉峪关区域,古代只有游牧部落在此住牧,居民寥寥无几。嘉峪关现辖三镇姓氏来源有三:一是世代祖居;二是移民迁入。明代在此修建嘉峪关长城后,边关戎马倥偬,先后大量迁移内地民众戍边;清代先后在嘉峪关内外大兴屯田,移民落户。随着屯垦的发展,人口渐渐有所增加,土地和居民定居点也渐渐扩展起来。清乾隆初,黄文炜编修的《重修肃州新志》“风俗”记载:嘉峪关地区“大约秦、晋客民也。”记载了现辖三镇相当一部分居民是由山西移民而来的事实。三是流落漂泊或工作调动而定居的。以世代祖居和移民迁入居多,约占全部姓氏的80%左右。原来的住户,分散居住在有水有土的地方,一家一户独居一处,有的几家人聚集在一处,多以较早的姓氏为村庄定名,以后从外地迁来定居者也是如此,如吕家庄、狄家庄、何家庄、梅家庄等。以一姓命名就近分居两处者,则冠以东、西、南、北、上(高处)、下(低处)等方位词称呼。如东杨家庄、西杨家庄、南张家庄、北张家庄、上王家庄、下王家庄、上何家庄、下何家庄、东王家、西王家、上刘家等。六十年代后,农村建立居民点,十几户或数十户集中在一起修建了新房舍和街道,但有许多村庄仍保留着原先姓氏的命名。

  以地形、地物得名

  以山得名。嘉峪关因嘉峪山而得名。元喃哒失太子立《有元重修文殊寺碑铭》载:“肃州西南三十里嘉谷山者,乃一切贤圣栖神化远之归心,林泉秀美,洞壑寂寥,神光现于长空,石室藏于畔侧。”此碑记述了文殊山以前名叫“嘉谷山”。“嘉”是“好”的意思,“谷”同“峪”,“嘉谷”即“嘉峪”,意指美丽的山谷,嘉谷山就是嘉峪山。《明史》卷43《地理志十一·肃州卫》中说:“(肃州)西有嘉峪山,其西麓即嘉峪关也。”乾隆年间《重修肃州新志》卷2《山川·景致》中说:“嘉峪关,在(肃州)城西七十里,嘉峪山西麓,明初置。”从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以前,现在的文殊山本名嘉谷山,明代以后,嘉谷山才有了文殊山这个别名。

  “南山”为祁连山的通称。河西地方志中,各地也把祁连山的支脉称之为“南山”。祁连山的一条长60华里的支脉——嘉峪山,其中段,当地人因山势形状,称之为“鳖盖山”。峪泉镇断山口村的三个近山自然村,分别以山形取名,叫长山、元山、平山。

  以古建筑得名。峪泉镇中部的一个村庄、因位于举世闻名的嘉峪关坡下,为嘉峪关村;新城镇安远沟村甘新公路旁古烽燧附近一个自然村,名五里墩。峪泉镇黄草营村古代有石关峡驻军戍守的黄草营盘,分三个营院,后来在原营院基础上设的三个自然村分别名为上营院、中营院、下营院。

  以寺庙得名。文化大革命前,嘉峪关附近寺庙很多,有些村庄就建在寺庙附近,或庄中有庙,这些村庄就以寺庙命名。文殊镇团结村,以前称善家沟,因灌溉渠首建有善家沟庙而得名。峪泉镇黄草营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原有一座古庙,庙中泥塑神像已不存,庄名为“庙迹”。新中国成后,改名团结村。

  以泉、湖、沟壑得名。居于泉边的居民在为居民点和村庄命名时,常以泉取名。如大红泉、小红泉等。以湖为名的,如条湖;村庄建于沟壑旁者,多以沟壑为名(沟也往往冠以姓氏、方位等词)如安远沟、东沟、小东沟、大东沟等。以山口为名的,有断山口村;临沙窝的庄子,取名沙窝庄子;在荒芜土地上建的村庄则以黄草为名,如黄草营村等。庄建于梁上者,多以梁取名。如南梁、侯家梁等。

  以古代军事设施命名的地名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民国时期来甘旅行的人 都爱买些啥?

下一篇:“简牍时代”之何谓简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