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臣、李献能的题诗反映的是第二个话题方向,他们对燕子知恩图报的忠义之举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展现出儒家士大夫应有的精神品格。王良臣诗云:“相别相寻积岁年,人心不及鸟心坚。填偿恩义三生债,分付平安七字篇。”李献能诗云:“塞上风光已十霜,仁心覆护独难忘。当时相送诗仍在,此日重来话更长。”在儒家话语体系中,天地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生命整体,具有仁爱之心的人能够体察万物,浑然与万物同体。鸟兽与人一样都有知觉,当动物遭受危险时,人便会产生怜恤之心,并将它们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加以保护。田琢对燕子的顾惜与怜悯以及燕子对田琢的感恩和相依,都是这种仁爱之心的体现。王良臣、李献能二人的题画诗看到了这一点,所谓“仁心覆护独难忘”“人心不及鸟心坚”是对仁爱之心的一种独特诠释。
跨越时空
文人题诗彰显浓厚历史感
从田琢邀请庞铸作画题诗的1204年开始,到元好问于1246年将真迹复还给田琢之子并题诗三首,《燕子图》诗画卷的传播经历了金代中后期乃至金亡的历史变迁,共42年光阴。不同时空的文人在题写《燕子图》时会产生不同的感慨,往往会与时代境遇关联起来。赵秉文与元好问的题诗基本上脱离了庞铸题诗引申的两个话题方向,在探讨文人的生存处境中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感。
赵秉文题诗与蒙金交战的历史背景有关,写出了战乱中士人忧国忧民的无奈与感伤,其诗云:“而今塞北看双翼,多少中原失意人。”“交亲消息两何如,满眼兵戈不得书。为问南来新燕子,衔泥曾复到吾庐。”《燕子图》在此呈现的话题与时代之变息息相关,更与身处乱世的士人心态密不可分。
与赵秉文不同的是,元好问题诗的背景是在金元鼎革之际。他的兴亡之感要比赵秉文更加深沉厚重。金亡后五年,元好问得到了这部《燕子图》诗画卷的真迹,再七年,他将此传本还给田琢之子,并题诗其上。在经历了金元易代之后,元好问观画题诗的情感显然具有了浓厚的遗民情结。他在诗中说:“渠家王谢堂前惯,暗认曹刘可是难。”这里借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典故,以抒发世事沧桑、历史兴亡的感慨。时代变了,这对常年栖息旧巢的燕子,恐怕很难再找到故人的旧居了。元好问进而感叹说:“世间妾妇争相妬,禽鸟区区却赏音。”在时代巨变面前,唯有燕子还在依恋故人。这种故旧之念分明是一种遗民情结,对元好问如此,对经历易代之变的亡金士人更是如此。
《燕子图》诗画卷再次回到田琢后人之手,已是由金入元,在经历辗转流传之后,这部诗画卷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既有承平时期的超然和感恩,又有战乱时期的忧国与忧民,更有易代之际的沧桑与兴亡。这是其他文本形式很难具备的特征,诗画卷是借着同一主题展开的话题讨论,因时空相异,语境交错,题跋的情感向度便愈显得丰富多彩。又因为它是诗文书画的合璧之作,也因此成为彰显文人雅趣的文本形态。
上一篇:年龄雅称这样描摹人生百年
下一篇:国色天香话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