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题:从中华文明创新性看中华民族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评之三
新华社记者
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华文明能够历经5000多年历史变迁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是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这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在浩瀚星空留下圆梦飞天的壮美航迹。
以天为盘,以星做子。“神舟”“北斗”“嫦娥”“祝融”……从一个个航天器的命名中,人们读出了千年问天的“中国式浪漫”,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又彰显着当代中国人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内生动力——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成都博物馆,一组西汉“提花织机模型”令人惊叹。
2012年夏,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一座西汉时期的墓地中,四台泡在水中的竹木质地织机模型重见天日。
“梭过之后,居然花现”。经过研究人员修复,2000多年前的先进织锦技术,携着蜀锦的流光溢彩,穿越时光,款款而来。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正如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所指出的,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在回应时代命题中焕发新的活力——
《货郎图》的货摊中放着什么?《清明上河图》里的店铺在卖什么?《滕王阁图》的斗拱结构是什么样?曲阜孔府珍藏的《三圣图》里的奥秘是什么?
这些让人好奇的问题,通过“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不但可以找到答案,还可以让观者“走入”画中、身临其境。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
数字化汇聚、数字化共享,让这些纳山河万景、历上下千年的传世古画,生动呈现、焕发生机。
从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到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彰显时代精神、升腾中国气象。
一条运河,沟通南北;一桥飞渡,长虹卧波。
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拱宸桥,始建于明代,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终点标志。
桥东岸,运河文化广场上游人如织,精美浮雕诉说着旖旎瑰丽的运河故事;桥西岸,“大运河新三馆”——大运河紫檀博物馆、大运河数字文献馆、大运河数字影像馆,以信息化手段全景还原大河前世今生……
文脉绵延、熠熠重光,唤醒了人们最深沉的运河记忆。
历经沧桑、生生不息,开辟了文明发展中的崭新境界。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体现的是“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论断、重要思想、重要观点。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汇澎湃,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充满时代生机。
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是中华民族的无畏品格
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品格。
“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在谈及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一个“敢”字,折射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在风雷激荡中挺立潮头,在闯关夺隘中开拓新局。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革故鼎新的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清晨,复兴号高铁列车从北京西站出发,一路向南,驶向雄安新区。
上一篇:疏源浚流 与古为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