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新闻   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包容四海、兼纳百川,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愈发焕发蓬勃生机与活力。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祖国西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者络绎不绝。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观《新疆历史文物展》,观看民族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并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

  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我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

  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

  在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各族儿女的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

  2019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在中华文化的长期浸润中,56个民族共同凝聚在中华民族旗帜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

  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展现新活力、释放新动能——

  在多元中铸就整体、在整体中百花齐放。

  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既有大量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作品,又有大量少数民族作者的创造。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浇灌更加艳丽的中华文化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凝聚新合力,不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北京西单商圈,落成不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漫步其中,人们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脉络,体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会巩固。

  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从多元走向一体、从尊重差异性到增进共同性……新征程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和促进我国各民族进行更加广泛而持久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这不仅与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质紧密契合,更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中涵养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

  敦煌莫高窟,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彩塑,一面面精美绝伦的壁画,历经千年岁月沧桑,见证着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华文化认同超越了地域、乡土、血缘世袭、宗教信仰,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用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

  古往今来,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生机——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新华社权威快报丨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

下一篇:疏源浚流 与古为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评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