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新闻   阅读:

  当前,年轻人中“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分享打卡博物馆的体验,线下打卡展览、线上云逛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一种休闲、社交、生活方式。

  某短视频平台《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中显示,00后中爱看博物馆相关视频的人,相较其他年龄占比更大。据有关平台统计,关注博物馆信息人群中,18~30岁的总占比近50%。

  除了线上密切关注博物馆的动态,线下逛博物馆也在年轻人中渐成风尚。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的数据报告,2021年,国家博物馆35岁以下的观众占比超50%。2022年,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对博物馆的关注程度等问题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54所高校的有效问卷992份。调查结果显示,89.72%的受访者去过博物馆,42.04%的受访者每年去1至2次博物馆。

  热衷博物馆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与看演出、听音乐会等其他文化活动相比,逛博物馆的开销实在“物美价廉”;博物馆的环境通常较有韵味,文化氛围浓郁;在室内不受天气影响。选择博物馆作为周末、假期的出行地,既能收获知识,又能和志同道合的好友讨论交流,结束后还能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精美的文物照片,并带回特色文创产品……种种“利好”使得许多年轻人爱上了逛博物馆的“看展式社交”。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许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是为了探索历史与文化的魅力,给自己加一顿精神上的“营养餐”。有人是为了快速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探索城市的文化底蕴。“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如果我要了解一座城市,我就一定会去逛当地的博物馆。”武汉大学大三学生李易展说。有人是为了以实物资料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专业课上讲过甲骨文、竹简等,但没见过实物,来博物馆看过之后,才发现和想象的不太一样。”北京师范大学研一学生杨子尧说。

  不少年轻人在博物馆中被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所触动,获得了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在博物馆里,时空就像被剧烈压缩了,花上一天时间就能走完上千年的历史,令人震撼。看着展品,我总忍不住想象古人是如何使用它们的。”李易展兴奋地说。

  年轻人热衷于逛博物馆,折射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他们对古人的生活方式、古时的生活图景、古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中华文明的起源等怀有旺盛的求知欲。这些都促使他们走进博物馆,自觉地去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

  博物馆如何吸引年轻人

  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是博物馆的重要责任。因而创新传播手段,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博物馆,进而“走进”博物馆,最终“爱上”博物馆,这是博物馆工作题中应有之义。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指出要“实施一批智慧博物馆建设示范项目,研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博物馆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等文化教育设施,搭建数字化文化体验的线下场景。

  开发数字IP、制作小程序与App、广泛使用文物数字化技术、开展各种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开发各类文创产品让游客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拍摄纪录片、参与文博类综艺……近年来,花样翻新的文物与博物馆叙事方式不断出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了,走进百姓生活,走进年轻人的“备忘录”。

  近日国家博物馆推出“数说犀尊”展览,就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红外感应、AOA定位、增强现实等多种数字化手段展示馆藏错金银云纹铜犀尊。这类利用AR、VR等数字化技术进行的“文化+科技”展览,受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追捧。

  线上,博物馆积极开发小程序、App,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云端博物馆“永不闭馆”。比如“云游敦煌”小程序内上线了全球首个运用游戏科技打造的新一代“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项目,让年轻人可以沉浸式体验藏经洞的历史。国家博物馆还研发了虚拟数智人“艾雯雯”和“仝古今”,目前艾雯雯已解锁智能语音讲解功能。

  一些博物馆还利用社交媒体作为宣传展示的窗口,积极“圈粉”年轻人。部分官方社交媒体账号语言诙谐幽默,十分有“梗”,频频制作出圈的“文物表情包”,还常常与粉丝互动。具有“网感”的博物馆拉进了自身与“Z世代”的距离,也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线下博物馆。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考古中国”策划十八个重大项目推动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