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5月项目启动,到2022年10月图书出版,该项目共历时两年半。李竞辉告诉记者,涉及到的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的北京本地博物馆,她都逐一进行了实地考察。外省市的博物馆,由于疫情原因,则实地考察了天津的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并且通过线上、电话等方式访谈了其他博物馆。
在写作过程中,李竞辉随时关注最新的相关资讯和报道。她说,关于文物回归故事的新闻报道,最新的一条是《北京日报》2022年4月19日刊登的《港岛救宝》,讲述《中秋贴》《伯远帖》回归细节的马衡日记的内容。关于流失海外文物回归大事记的最新一条内容是:2022年9月26日,“盛世回归——海外文物回流特展”在上海开展,展出清代圆明园长春园海晏堂十二生肖铜兽首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原物以及商周、两汉时期国宝级青铜重器等文物。
写作过程中,所有的细节都反复斟酌,不断推翻重来。关于目录的体例和各个章节的标题,曾经采用过多个不同版本。最早采用的是按照时间线将新中国成立后的文物回归历程进行分期: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改革开放后(1978-2000)、21世纪后(2000-2012)和十八大后(2012至今),依照四个分期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回归案例,文章标题最早采用的是,前后对仗的七言律诗的格式来概括文物回归案例的特点。
但后期经过几轮修改,索性打破历史分期的局限,简单按照文物回归的时间顺序讲述回归故事,并且把每个章节的标题统一为文物名称在前,回归特点在后的高度浓缩概括的体例。(路艳霞)
下一篇:从藏品开始讲述,走向浩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