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乡村新貌 见证幸福家园
——吉林农民摄影十年变化扫描
作为我省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活动之一,“希望的田野”——吉林省优秀农民摄影作品展正在展出中。这些根植于泥土且充满温度的摄影作品,充分展现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特别是聚焦脱贫攻坚的伟大奋斗,生动描绘乡村振兴的喜人变化,成为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影像见证,成为激励广大人民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是吉林农民摄影在“朴素与真实”道路上探索10年的成果。
从2013年到2022年,吉林农民摄影蓬勃发展,农民摄影群体不断壮大,从最初集中在“蛟河”一隅,发展到覆盖全省各市县;农民拍摄内容日渐丰富,画面从乡村延伸到城市,既展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也讲述了农民走进城市后的身份转换、对城市的复杂情感。
力求“朴素”“真实”
2013年6月8日,第三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在长春开幕。省摄影家协会组织农民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展,并组织了首次“吉林农民摄影研讨会”,提出农民摄影要坚持“朴素与真实”,原汁原味才是农民摄影最可贵之处。会后,农民摄影爱好者们带着拍摄建议回到各自生活中。
这一年,省摄影家协会还组织农村摄影志愿者小分队,开展农民摄影实验活动。20余支志愿者小分队带着筹集来的几百台数码相机,深入边远山区,启发和培养农民摄影兴趣,鼓励农民用影像记录生活。也是这一年,省摄协开始在每年秋天,专为农民举办摄影展——吉林农民摄影作品展。因为朴素与真实,摄影展的现场总是人头攒动、场面热烈,农民摄影人受到很大鼓舞。
“吉林农民摄影文化现象”
2014年,在第四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上,吉林农民摄影爱好者一举获得13个奖项,产生轰动效应。中国文艺报刊称之为“吉林农民摄影文化现象”,但这还只是吉林农民摄影事业蓬勃发展的开始。同年,省摄影家协会组织送课下乡,把辅导课送到离农民最近的地方。一些知名摄影家和摄影理论工作者被邀请来给农民讲摄影课,授课地点有县群众艺术馆,也有乡镇的文化活动室。经过既“锄草助苗”又“测土施肥”的辅导,吉林农民摄影热潮高涨,佳作不断。
2017年,省摄协进一步探索农民摄影辅导工作,在伊通、蛟河等地设立10余个农民摄影讲习所,建立农民摄影创作基地。不仅为农民送课上门,也让农民摄影爱好者有了聚谈切磋的场地。2018年创办的公益性“吉林摄影大讲堂”,本来专为城市摄影爱好者服务,但深入省内各地举办讲座后,也在一些县市受到农民摄影爱好者的欢迎。
2019年9月,经省摄协策划,“吉林蛟河农民摄影家联展”在山西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亮相。齐双、李志成、刘太东、马学彦等蛟河农民摄影人,作为吉林农民摄影家的典型代表,用充满关东风情、农家气息的摄影作品,向国内外摄影界展示吉林农民摄影成果。
聚焦风雪、劳作和孩子
农民摄影人是各自独立的,又是具有明确拍摄意识的。他们不约而同地将镜头聚焦于:风雪、劳作和孩子。
风雪是吉林农民摄影人拍摄的重要内容。风雪最具关东特色,又有浪漫气息,多少辛苦劳作都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定格为美好记忆。白色的雪与黑色的土,相互映衬,彼此强调。“风雪归程”“风雪归途”“风雪无阻”成为频繁出现的农民摄影作品标题。
劳作是农民摄影最核心的内容,是他们的生活日常,他们拍摄的不是别人,就是自己。农民终日不得闲,而农民摄影人更加勤劳。在家务农,低下头种地、仰起头拍摄;外出打工,挎包里总有一部相机。他们拍摄了冰雹突至时的《抢收》,大雨中停工的《雨中即景》,自拍了《咱们的木匠兄弟》。画面生动在于他们边劳动边拍摄,画中人就是他们自己。2019年,陈卉卉的《在谷场上》、何冠达的《异乡》、王汉义的《风雪外卖哥》都表现了当代农民的劳动生活。在乡,则与土地密不可分;入城,又成为都市运转的重要一环。《希望的田野》等用无人机拍摄的照片,视角独特,使用飞行器不足为奇,但近距离俯视收割者却有一种震憾,表现出农民的清醒意识与自我观照。
孩子在农民摄影的画面中出现也比较频繁。齐双的《放飞希望》、马学彦的《爷爷你看我》等都以孩子为主角,表现出农民对于未来充满希望。
农民摄影还记录有关土地的重要事件,《村民选举》《土地权利归农民》都具有历史性意义。他们也用影像记录改革开放成果,马学彦用自己和儿子的结婚照、全家福等生动表现了中国农民生活巨变。
身份变化与画面延伸
下一篇:中国动画:承百年薪火 扬民族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