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不断对“传统”进行创新、转换、发展,成就了一个个艺术精品或者市场奇迹。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因子早就不局限于以题材、画风、物象的形式出场,而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人物关系、人物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为中国电影打上了“中国”的烙印。
一
中国的动画电影有很大一部分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成语与寓言故事等,再加上剪纸动画、折纸动画、水墨动画等独创性表现形式,最容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
20世纪60年代的《大闹天宫》是一代艺术家匠心凝聚的作品,乃中国动画史上当之无愧的丰碑。《大闹天宫》改编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视听语言上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戏曲音乐、京剧脸谱和武场戏、民族性的建筑和雕塑风格,以及民族性的画风(借鉴了装饰画、年画、敦煌壁画的风格,注重线条和意境,而非追求写实)等。此后的几十年里,这一度成了中国动画电影确立民族文化品格的通用公式:选一个具有浓郁中国风的故事进行电影改编,用影像的方式还原故事中的空间环境和人物造型,从民间音乐或戏曲音乐中寻找灵感,点缀一些有中国风情的民俗或历史元素,全方位地诠释“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特点。
例如,《天书奇谭》(1983年)中人物造型的创意就主要来自中国年画、戏曲、雕塑和民间玩具,场景绘制则崇尚简约含蓄,尽显“吴门画派”的写意风格。《宝莲灯》(1999年)则在个别场景中体现出水墨风和国画的韵味,并将“沉香救母”的神话故事与《西游记》中的人物、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进行融合,让观众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博丰富。
《白蛇:缘起》(2019年)的故事极具创造性,它没有照搬《白蛇传》这个民间爱情传说,而是设想了许仙与白娘子的前传,并化用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捕蛇者说》中的情节。显然,这是对国风元素的重组,也是对传统文化不拘一格的嫁接与重塑。
而且,《白蛇:缘起》不再陶醉于对传统元素的堆砌,片中的部分场景虽保留了水墨风的清淡素雅,但又有对高度饱和的红色、绿色的大胆运用,如捕蛇村里如火的红叶就非常惊艳,一些雾气缭绕的山水场景又显得奇秀壮丽,该片营造了一个唯美又恢宏的东方世界,富有古典韵味。同时,《白蛇:缘起》对奇门遁甲、医卜星象、五行八卦等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不是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来营造民族情调,而是努力将这些元素嵌入情节之中,甚至由此曲折地体现中国人的世界观。
身处中国肥沃的文化土壤之中,我们的身体基因早就和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孕育成我们一些下意识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偏好。这就不奇怪,即使是在一些明显模仿日本动漫风格的中国动画电影,如《魁拔之十万火急》(2011年)中,我们也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中国传统建筑、服饰的特征,并在片中人物蛮小满父子被窝窝乡哄骗去征战魁拔的情节中,与《世说新语》里的《周处》产生了联想。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这是传统文化的魂魄。中国动画电影也一直在以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诠释着这些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哪吒闹海》(1979年)中,面对龙王的为非作歹、父亲的胆小怕事、天庭的无所作为,哪吒挺身而出,除暴安良,并为陈塘关百姓的安危而悲愤自刎,彰显的就是“讲仁爱、崇正义”的精神品格。要知道,小说《封神演义》中哪吒出场时,虽有着孩童般的顽劣与纯真,但鲁莽、任性、粗暴、凶残的特点也非常明显。影片将哪吒塑造成一个有正义感的悲情英雄,亦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反思性改编。
《天书奇谭》中,袁公认为仙书中的108条法术,与其被束之高阁,不如用之来惠泽苍生,于是私自下凡,将书中法术刻在云梦山白云洞的石壁上,并指点蛋生勤学苦练,打败狐狸精,造福于民。毫无疑问,袁公身上有“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的思想。
概括而言,中国动画电影在传承传统文化时,既要在造型、画风、音乐等方面强调民族风,更要在情感、道德、观念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甚至要对中国传统的价值和理念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和现代性的观照。
上一篇:谁说必须快乐?“近乎正常”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