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迎来大结局的《小舍得》是“小”系列电视剧的第三部作品。它继《小欢喜》《小别离》之后上映,紧扣社会热点和现实风格,从开播之初就享有高话题度,成为观众热议和关注的优秀作品。
教育是当代社会关注的高频词,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电视剧《小别离》聚焦的是高考,“是否出国留学”的话题仅限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教育现实。而《小舍得》的视角更为宽广。它聚焦“小升初”,讲述的是一代中国人面临的教育难题。部分家长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恐慌和焦虑中。该剧通过三组不同类型的家庭,透视出整个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和社会问题。
看剧场演出的时候,大家都安安静静地坐着,这是最为和谐的时刻。如果第一排的人站起来,后面的观众有的因为从众心理也会站起来;有的本来不愿意站着,但迫于竞争的压力也会被动站起来,甚至还有的人会搬来梯子。随着站起来的人和搬梯子的人越来越多,剧场越来越混乱。最后,剧场中的每一个人都付出了比之前更多的努力和代价,换来的却是更为糟糕的观看体验。
这种“剧场效应”为当代“教育内卷”的现实做了一个生动比照。《小舍得》的核心要义正在于此。剧中,学霸颜子悠的妈妈田雨岚是最具代表性的“鸡娃”(网络流行词,就是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这种行为叫做“鸡娃”)家长,她是最先“站起来”的那一批人。为了孩子拿高分、升名校,田雨岚投资了大量精力和金钱,几乎动用所有的人脉关系;后进生夏欢欢一家起初遵从的是素质教育,不求高分和名次,只求孩子的健康和快乐成长。但是,当孩子学习吃力、成绩倒数、竞选班干部落选的情况下,夏家也被迫放弃了多年坚持的快乐原则,从“坐着看演出”被卷入“站着看演出”的行列。更可悲的是,在这种大形势下,连经济困难的农民工阶层——天才数学神童米桃一家也不惜倾其所有,把孩子送到课外培训机构中来,成为从众“站起来”的那一群人。
每个观众从内心深处都会赞同夏家最初的“快乐教育”法则: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兴趣特点,给孩子自由和多元的发展空间。但是,在行动上,许多人则会向田雨岚的应试教育靠齐,成为“鸡娃”大军中最急功近利的一群。为什么公立教育在不停减负,校外的培训机构却热火朝天?一些家长和孩子幸福指数越来越低?这是整个社会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此外,《小舍得》还借助中国式教育的问题探讨了“人们眼中的幸福”这个问题。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对于剧中的女性而言,幸福就是给欲望做减法——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平凡人生。田雨岚在“鸡娃”过程中心力交瘁,时刻处于匮乏感和焦虑感中。如果她能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降低自己的期待值,拒绝攀比,少一点逞强好胜的心理,她会更轻松,孩子会更快乐;南俪逐渐从父亲当年出轨离婚带来的创伤中解脱出来,她在接纳父亲不完美的同时,真正与父亲达成和解。
当半路姐妹田雨岚和南俪暗中较劲的时候,她们的丈夫常常发挥着缓冲矛盾的减压功能。对于一个幸福家庭而言,夫妻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的理解、包容和爱才是制胜法宝。《小舍得》聚焦人性和人生中的许多现实问题,非常巧妙地将学霸和学渣融入一个再婚重组的大家庭当中,人性的考验、伦理的较量、人情的微妙也被纳入日常生活的家长里短中。中国式教育往何处去?幸福家庭的秘方在哪里?和谐的亲子关系如何建立?观看《小舍得》后,许多人会获得别样的反思和启迪。(麦青)
上一篇:《啊摇篮》:聚焦革命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