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五个着力点
高等教育作为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内生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西部全面振兴大局。近年来,我国按照重点投入、以点带面的思路,通过资源汇聚、政策叠加、资金支持等手段,有力促进了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然而,中西部高等教育还存在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参与度较低,与经济社会融入度不高,人才吸引力和培养能力不强,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等难题。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公布的《202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21年,中西部地区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对外派遣占比不足50%,高等级人才占比落后于东部。另外,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西部高校A类学科占比仅有29.2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水平。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依然任重道远,需进一步凝心聚力,采取创新举措。
第一,开放办学,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一要加强中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的深层次交流合作。强化西安、兰州、重庆、成都战略支点作用,打造中西部高等教育“西三角”,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承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东接西送”,与东部高校共建共享优质教学、科研和人力资源,向东部高校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与经验。二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寻求重大科技突破。设置学生出国交流的专门资助项目,拓宽学生对外交流渠道,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程度,更好肩负起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三要增强西部高校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作用。考虑到西部多个省(区)地处边疆,西部高校可以谋划和实施“向西开放”工程,按照国家相关要求,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合作伙伴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合作,积极搭建双边、多边、区域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在合作办学、区域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互联互通。
第二,服务社会,提升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一要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与科学工程,以区域内“一流学科”为引领,有效结合中部崛起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试点建设区域创新与人才中心,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二要聚焦区域产业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区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进一步组织优势高校围绕产业链梳理“卡脖子”问题,联合相关企业提出攻关建议并主动以“揭榜挂帅”等模式承担攻关任务,推动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三要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涉农高校要发挥学科优势和科技优势,开展生物育种、智慧耕地和种子科学与工程等农业技术攻关。涉医高校应进一步推进农村订单定向本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人才供给。非涉农涉医高校可围绕乡村产业规划、村庄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三,引育高水平人才,促进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一要积极搭建引才平台,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从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定向培养、企业对口帮扶等方面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以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发展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平台引导人才向西部流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力量。二要着力改善科研环境。赋予高端人才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完善高层次人才综合社会保障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开发,培育心怀“国之大者”的优秀人才,提高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以多种方式支持鼓励现有人才深扎中西部。三要推进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
第四,凝练特色,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一要充分挖掘地理位置和区域文化资源。建立特色发展引导机制,进一步提炼和总结地理区位条件中蕴含的资源禀赋,将其转化为建设特色学科专业(群)的优势,不断培育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凝练学科方向。二要升级改造传统学科以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专业建设,探索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有条件的高校可尝试设置新兴交叉学科学位点,开展交叉前沿领域的重大原创性研究。三要在产学研融合发展中培育特色。深化基础学科、扶持冷门学科、强化应用学科、发展交叉学科,支持建设一批服务区域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一流学科和紧缺专业,加强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对接能力,建设一批支撑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特色学科专业(群)。
上一篇: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扎根陇原办教育 为农而立育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