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育新闻   阅读:

  王蒙等一大批文坛巨擘齐聚清溪,开讲座、逛书屋、搞调研;“文学之乡”授牌、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开馆、中国故事大赛暨少儿文学艺术营地节启动等精彩活动,不断掀起高潮;村民热情待客,市民夹道相迎,书迷近距离追星、全省大学生争相来打卡……在刚刚过去的几天里,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活动让“文学之乡”清溪村再次沸腾,再次掀起文学巨浪。

  这是继去年7月30日至8月1日,中国作家协会在益开展“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等系列活动之后,清溪村第二次成为全国顶尖文学盛会的主要活动地。

  清溪村到底有何独特魅力?不到一年的时间,两次成为全国高规格文学活动的主要举办地,说到底,这是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魅力。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支持引导下,清溪村坚持在“山乡”里做文章,在“巨变”上下功夫,通过延续文学传统,丰富文学活动,活跃文学创作,推动文学惠民工作,围绕“乡村+文学+旅游”,探索出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清溪模式”。

  激活文学作品力量 打造精神标杆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从益阳清溪村走出的人民作家周立波,创作了《山乡巨变》《暴风骤雨》等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如今,他和他的作品,成为清溪村、益阳、甚至整个文坛的精神标杆。

  1908年,周立波出生于清溪村一个中农兼自由职业者的家庭。1954年11月,周立波响应中央号召,回到家乡益阳,满腔热情地投入农业合作化运动。十年时间,他频繁回乡,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清溪村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一经问世,即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清溪村也因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被誉为“山乡巨变第一村”。

  今日的清溪村与60年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矗立在清溪村广场的大型史诗纪念群雕《山乡巨变》,背景是一只如书卷般展翅高飞的凤凰,前景是周立波先生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交谈的场面,旁边点缀着成群的鸡鸭、跳跃的鲤鱼,呈现出一幅丰收的景象。《山乡巨变》群雕、作品里出现的方言、连环画版《山乡巨变》……是的,《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元素,在村子里随处可见。

  近年来,为进一步发挥作家、作品力量,打造精神标杆,清溪村把与周立波相关的元素融入村子各个角落。受此影响,甚至连村民建房、开店都会以周立波作品元素为名,山乡擂茶馆、山乡巨变农家乐、山那面人家旅馆等,比比皆是,这也成了清溪村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象。

  “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只有不断推广、传颂,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影响力。”清溪村党总支书记蔡真告诉记者,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清溪村打造了大型跨界融合旅游剧、大型现代花鼓戏《山那边人家》精品本土剧目。剧目的一次次上演,让周立波的故事和他的作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深入游客心中。清溪村的故事,真的“活”过来了。

  清溪村也是作家们获取创作灵感的“缪斯”地。益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余艳,在看到清溪村因文学带来的巨大变化后,发扬周立波创作《山乡巨变》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深扎农村,创作了报告文学《新山乡巨变》,引起剧烈反响。近年来,益阳还有许多像余艳一样的作家,纷纷来到清溪村,传承周立波“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年时间里,创作了一批聚焦时代主题、饱含泥土芬芳的佳作,获得各类文学大奖、征文奖项15件。

  丰富文化活动内涵 深入群众生活

  文学、文艺如何走进普通群众的生活,扎根群众的生活?清溪村给出的答案是不断丰富文化活动内涵,让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村民夹道相迎,只为一睹“人民艺术家”王蒙的风采。5月22日,89岁的王蒙登上清溪剧院的讲台为台下听众带来生动的“清溪一课”,分享了70年的文学往事,鼓励大家“做人民的学生,在生活中深造”。村民们反响热烈,很多赶来听课的大学生为获得王蒙的亲笔签名而欣喜不已。

  像这样的中国文学巨匠走进清溪村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去年由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清溪村文学活动中,莫言、刘慈欣这样的文学大咖都曾来清溪村打卡。小山村迎来了大作家,这在以前的清溪村想都不敢想,但在如今是活生生的现实。

  2022年清溪村被中国作协授予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近一年来,村里好戏连台,文学活动不断档。“活动特别多,干脆搞不赢。”清溪村“90后”村干部邓旭东告诉记者,村里持续开展“文约清溪”主题活动,以每月一次的频率邀请全国知名作家、艺术家来清溪村开展文学讲座、网络访谈、签名售书、采风创作等系列活动。还先后承办了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文艺名家走基层、网络文学作家清溪行等活动,清溪故事在央视综合频道《山水间的家》栏目专题播出,清溪书屋入选全国最美农家书屋。村里还新建了一批名家书屋、餐饮民宿、基础设施,发展文旅产业。如今,清溪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近1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万元,文学乡村进一步实现了共建共享。“以前觉得文学、文艺离我们很远,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发现农民也可以搞创作。”邓旭东的父亲邓春生平日里经营着自家的农场,一有空,他就去参加村里举办的文学活动。耳濡目染间,邓春生对文学的渴望被唤醒了,于是他花更多时间阅读,还尝试着写诗,成了一名“农民诗人”。当央视《山水间的家》栏目组来清溪村拍摄时,这位“农民诗人”引起了栏目组的浓厚兴趣,前后跟着邓春生拍了一个多月。邓春生的妻子受此影响,组织村里的妇女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现在又有了新目标——演舞台剧。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AI 来了 作家会消失吗?

下一篇:儿童文学正走向丰饶与宽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