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开展“少儿全球素养”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国际理解”理念并积极倡导实践,这有利于减少跨文化交流的矛盾和障碍,也深化了国际教育界对学习者“核心素养”的认知,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把“全球素养”确定为学习者“核心素养”的主要维度之一。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把“国际理解”作为社会参与中责任担当素养的基本要点之一,强调学生应“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础上,一些中国基础教育工作者针对少年儿童教育的特点,结合汹涌澎湃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提出了“少儿全球素养”理念并积极付诸教育实践。
“少儿全球素养”是指少年儿童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全球化时代,为应对社会发展和成长需求,必备的行为习惯、知识、价值观、世界观等系统化的关键能力,即个体从少儿到青年和成年期间,应养成的行为习惯,包括感知与观察、探究与思辨、沟通与合作、文化理解与尊重、共情与执行、传承与创新,能建立“自我与世界、自然与世界、社会与世界、文化与世界”的知识系统观,逐渐形成全球视野、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能理解并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
“少儿全球素养”的维度立体多元。具体来说,少儿应建立“世界”的基本概念,主动发现和探索世界,认识自身与世界的联系,形成探索发现世界的意识,提升感知与观察能力,保持好奇心。少儿应建立“世界和而不同”的观念,了解与感受世界的多样性,在自我身份、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懂得尊重和包容多样性,提升沟通与合作能力,保持包容心。少儿应建立“我能与世界对话”的观念,尝试用多样的方式交流和交换想法,提升主动实践能力,保持进取心。少儿应建立“我是祖国的孩子也是世界的孩子”的观念,主动分享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与文明成果,提升文化理解与尊重能力、传承与创新能力,保持文化自信心。少儿应建立“为美好世界而行动”的观念,懂得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对周边会产生影响,努力将想法付诸行动来影响社会,为让世界更美好而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提升探究与思辨能力。少儿应建立“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关怀世界”的观念,在生活与行动的情境中培养社会情感能力,懂得付出爱并感恩所拥有,提升共情与执行能力,保持同理心。
如何开展“少儿全球素养”教育呢?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探索出一条路径:以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将“少儿全球素养”教育理念落实在教育教学设计的内容选择、过程、方法、程序、呈现形式等方面。
具体做法是,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探究的宏观问题,以真实情境为视角细化为少儿能理解并参与的中观议题,再通过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任务驱动明确具体微观主题,进一步细化为可执行的具体问题后,确定任务与解决方案,完成价值观引领下问题导向的做中学的教学设计。在上述过程中,少儿要认识关于世界的基础概念,以“世界和而不同”“我能与世界对话”“为美好世界而行动”“我是祖国的孩子也是世界的孩子”“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关怀世界”等问题导向,体验通过价值观引领下问题导向的做中学的策略与方法,强调少儿能通过不同情境中的学习形成解决问题的行为能力。
“少儿全球素养”教育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系统观念与实践能力,还要秉持“共探、共思、共议、共创、共享、共情”的实践一体化系统观念,围绕“感知—理解—行动—迁移—巩固—应用”的学习逻辑展开教学设计与实施。少儿的行为能力受到认知、行为方式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评价“少儿全球素养”教育是否达成,其考查核心是少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否自觉践行“少儿全球素养”所倡导的理念,是否具备相应的行为习惯。因此,“少儿全球素养”教育应借鉴社会学习理论,采用大量有利于调动少儿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如问题导向设计、真实情境创设、反思式引导、多元文化贯穿、跨学科综合主题探讨、结合科技元素的现代媒体互动等。此外,我们还通过举办儿童国际艺术科技巡展的形式,使上万名儿童通过沉浸式体验、场景化互动、可视化表达、艺术化呈现等有趣的教学形式,在实践认知过程中完成学习过程,提升“少儿全球素养”中强调的关键能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