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待遇、福利保障的提高,符合当下不少学生的就业预期。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逐步提高。
“教资热”现象也折射出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学生就业心态。储朝晖、李剑萍等认为,一些年轻人在就业比较紧张的形势下,更愿意选择比较稳定的行业,这和高校中出现的“考公热”“事业编热”等趋势同步。此外,毕业生规模扩大、就业难度提升,也让大学生们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择“多一张证多一条路”。
南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军提示,目前教资考试仍面临“冷热不均”问题。不同地区教资考试和教师招聘的“热度”不同,发达地区、大城市更受欢迎,贫困边远地区则比较冷清。去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通知,要从源头上解决师资来源问题。“高校在开展就业观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升贫困边远地区教师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李军说。
受访专家提示,基于“七普”数据的预测结果表明,未来十五年我国各学段学龄人口规模将持续减少,学龄人口结构将由“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逐步向“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结构转变。这将对教育资源的供需关系产生显著影响,教师资源配置也必然受其影响。大学生要明确自身职业规划,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教师队伍需求和教师职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明确自身能力、性格、职业倾向和发展规划是否与教师职业需求匹配,避免盲目跟风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