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育观察   阅读:

  卢建军:目前,我国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仍需完善,创新联合体建设还有待深入。长期以来高校和企业形成了“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简单合作方式,高校的科研还不能更好地匹配企业的研发需求,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不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协同贯通不够,科技成果转化不充分,“双导师”制度尚未充分落实,创新人才培养缺少工程化环境。与此同时,科研院所转制成企业还带来了产业共性技术封闭,造成创新链中间环节缺失,影响了创新链向产业链的转移效果。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创新资源聚集地,要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参与到由政府政策、领军企业、金融服务、科研院所等资源汇聚的创新生态之中。学校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积极建立“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坚持以企业作为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互动融合。

  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校企开展联合攻关,围绕国家和企业“卡脖子”难题实行“揭榜挂帅”,强化应用牵引的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我们新设的现代产业学院,与陕西省重要行业龙头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协作,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联合研究院、研发中心等新型研发平台,共同致力于解决陕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助力陕西省重点企业做优、做大、做强。

  二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将高校技术成果“端”给企业和金融,推动新兴产业的孵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实现挖成果、用成果和育成果的统一。目前,我们已全面梳理完多年积累的科技成果,对市场专业化团队筛选出的成熟度高的项目,我们打算优先向省内地市转化。

  三是跨越创新链条“死亡谷”。一方面,高校要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新的共性技术研发共享;另一方面,高校要与企业联合攻关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共享,拓展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自在1到9级创新链中的作用,打通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关键技术工艺全链条,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

  调整升级学科专业 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瞭望》: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要求高校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西安交大在学科专业体系调整升级上有什么新思路?

  卢建军:学科方面,近年来,学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整合传统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打破学科专业壁垒。

  我们坚持“理科补短强基、工科育新强优、医科交叉强质、文科经典强用”建设思路,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应用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学科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学科特色建设和国际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截至目前,学校共有16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排名前百分之一,4个学科进入前千分之一,1个学科进入前万分之一。今年2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西安交大8个学科入选,将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一流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专业方面,学校总结了“优化专业布局,提升专业水平,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服务地区和国家战略”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实施“强化优势工科赋能,突出社会引领下的专业交叉融合”的建设举措。科学处理基础与应用、传统与新兴等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制度建设保障专业发展,以交叉融合孕育专业方向,以要素驱动促进专业改造,以评价竞争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独具西安交大特色的“四新”专业建设路径,打造了一批一流专业。

  《瞭望》:西安交大如何发挥“双一流”高校在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基础研究人才中的主力军作用?

  卢建军:作为地处西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西安交大承担着为国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要更加主动自觉融入国家战略,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四个服务”,落实“四个面向”,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西安交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新职业如何激活新动力

下一篇:让违规收费远离校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