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并不缺乏这样的案例。多年来,一提到感恩教育,就会有学校给学生留“为长辈洗脚”的作业。不久前,一则“女儿拍摄‘给爸爸洗脚’作业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媒体报道的视频显示,一个女儿拍完了给爸爸洗脚的照片之后,马上就离开了爸爸的房间,并没有真的给爸爸洗脚。这位爸爸称,一开始挺感动,后来觉得挺意外。
笔者强烈建议,在教育改革、教育政策落地时不要一味地强调“立竿见影”的表面效果,而是要先静下心来把文件、政策与当地社情、校情、学情结合起来,进行深度的研究和分析,并作出最适合本地学生的方案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政策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不会让教育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再有,对劳动教育如何进行评价也要进行审慎研究。
有了课程自然就会想到考核。那么劳动教育应该如何考核?
真正的教育是发生在过程中的,劳动教育尤其如此。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曾经这样对笔者说:“养蚕过程中让我最难忘的是,第二年小小的蚕宝宝孵化出来的瞬间,我觉得太难得、太神奇了!”
孩子的真实表达正是劳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在本次出台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要让学生通过养殖等行为形成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意识。而这种情感和意识很难通过简单的考试、考核获得。因此,劳动教育独立成为一门课程后,对这门课的考核也不应该采取结果评价方式,而应关注学生在参加劳动或者服务中的实际表现和体验,进行写实性、过程性评价。
好在,教育部新发布的劳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劳动课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持续地反馈信息。
劳动课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小学生们将通过更加多元、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打通书本与现实生活,真正体验到劳动意义所在,在劳动中学会劳动、尊重劳动,进而成为一个会生活、爱生活,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值得期待!(樊未晨)
下一篇:高校如何发力交叉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