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诗词歌赋   阅读:

  原标题:【古韵甘肃】

  唐代赋文中的渭河

  李姝莹

  渭河,古称渭水,其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由此记载可看出渭河的大致情况:源头为鸟鼠山,支流主要为泾水、漆水、沮水和沣水,沿途经过荆山、岐山、终南山和敦物山。桑钦《水经》的记载更为清晰和直接:“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北亭南鸟鼠山,又东过长安县北。”综合多篇文献,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的鸟鼠山,主要流经甘肃天水,横贯渭河平原,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渭河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数千年来流淌不绝,丰饶土地,养育生命,更是留下了生生不息的文明印记。而从唐代文人的文学作品中,渭河作为重要的写作对象,带给文人无限的遐思,在渭河的辽阔与宽广中尽情挥洒大唐的风采。

  泾渭合流 自然和谐

  在《诗经》里人们就已注意到泾渭合流的现象,但多从泾浊渭清,即二者相区别的角度进行阐释。《诗经·邶风·谷风》中“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毛诗正义》将其阐释为“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以兴旧室以有新昏美,故见旧室恶。本泾水虽浊,未有彰见,由泾渭水相入而清浊异,言己颜色虽衰,未至丑恶,由新旧并而善恶别。新昏既驳己为恶,君子益憎恶于己。己虽为君子所恶,尚湜湜然持正守初,其状如沚然,不动摇,可用为室家矣。”在泾渭二者相对比的状态下,泾水显得极其浑浊,以喻男子新婚后抛弃原配妻子的不忠,如泾水之“浊”污染原配之“清”,但并不改变女子美好的品质,依然保持“湜湜”的洁白与清澈。此后,有潘岳“北有清渭浊泾,兰池舟曲”,沈约“别北芒于浊河,恋横桥于清渭”,杜甫“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文人多关注到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

  而独孤授《泾渭合流赋》中对此现象进行了更深的思考:“夫至清者渭,至浊者泾。惟清也,鉴物之道著;惟浊也,含垢之义形。共导金气,咸通井星。”渭水清,清者可以为鉴,以观物之道;而泾水浊,浊者可包含污垢,以张正义之气。井星谓之井宿,《晋书·天文志上》云:“王者用法平,则井星明而端列”,可见此星明亮代表国富民强、太平气象。渭水清而泾水浊,看似泾水之浊影响了渭水之清,但其都属于自然和谐的一部分,若能做到“同功一体,叶灵通气”,便有利于万物生灵,为国家的殷实富裕作出贡献。结语“彼独清而无偶,非达识之所谓”,从泾渭二流的相合问题拓展到个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泾渭的清浊,独清而与他者相离,并非远见。

  对“泾渭合流”现象的新的认知,突出了属于大唐人的旷达胸怀:站在和谐万物的角度以观泾渭之清浊,虽情态、性质有所差异,但最终都归于自然,为国家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唐人的胸襟与为文之洒脱,尽见于此。

  渭流恒远 大唐洪业

  对渭河的评价素有“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之说,体现了渭水涵养中华文明根脉的巨大作用。渭河成就了周、秦、汉、晋、北魏、北周、隋、唐8个朝代的历史辉煌,渭河因其广博的胸怀,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国定都咸阳,营建宫室。建造咸阳宫时引渭水开流,《三辅黄图》有载:“因北陵宫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秦始皇运用法天象地的天体观念,以咸阳宫对应天上的紫微宫,以横贯皇都的渭水象征天上的银河,地上宫殿与天上群星遥相呼应,表现出秦都咸阳的磅礴气势及秦帝国的大国风范。渭水贯都,不仅代表着秦帝国的宏伟气魄,更是成为国家繁盛的象征,成为典故出现在卫次公《渭水贯都赋》和刘珣《渭水象天河赋》中。

  卫次公和刘珣追溯历史,叙述渭水之于文明延续和国家发展的作用:沧浪濯缨,泛舟江渚,留下了诸多典故;架桥通衢,人才济济,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天垂法,君必取,君主执政与天道运行保持一致,顺应人民的意愿,方可迎来治世。卫次公任渭南尉时写作《渭水贯都赋》,大致位于唐贞元初年到八年(公元785年-793年)。经过安史之乱的洗礼,盛世的复兴成为时人共同的心愿。言渭水贯都之宏伟壮观,实则寄寓着对大唐洪业的美好祝愿。

  君臣相契 政治清明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阿来:杜甫的绝句其实“很绝”

下一篇:诗文里赏文物:梳篦背后的历史


  相关推荐